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对民国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外交家、外交学者及具有代表性的外交刊物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专题研究,逐个梳理了相关人物的外交思想,从而呈现了民国外交思想发展的整体面貌。
内容简介
书中各章涉及的主要人物分别是王正廷、蒋作宾、颜惠庆、黄郛、张群、王宠惠、孙科、郭泰祺、宋子文、傅秉常、王世杰、张忠绂、周鲠生、王芸生,最后两章是对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外交刊物《外交评论》《外交月报》的研究,刊物中的许多作者,实际上也是当时外交界与言论界具有相当地位和影响力的人物。
作者简介
作者左双文,1961年生,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广东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广东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个人专著、个人编著或主编著作有《华南抗战史稿》《困境中的突围——重大突发事件与国民政府的对策》《民众、公众舆论与国民政府外交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史》,参与《广州通史》《广东民国史》《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文明大跨越》等书的编著,发表论文7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前言
第一章 王正廷外交思想述论
第一节 以国民为后盾的外交思想
一 注重国民外交
二 注重以民意为后盾
三 注重国民团结
第二节 注重提高国家实力的外交思想
一 主张实业救国
二 主张改良内政
三 主张提高国防力量
第三节 温和型的革命外交思想
一 对不平等条约的认识
二 不屈不挠但又和衷妥协的废约精神
三 采取满期废除、逐个谈判与分点进行的废约方法
四 重视英法美与孤立日本的废约策略
五 主张利用国际力量
第四节 若干基本的外交策略与做法
一 办外交要不达目的不罢休
二 提倡适度外交
三 重视公开外交,反对秘密条约
第二章 蒋作宾外交实践及外交思想
第一节 使德期间:联德苏以制日的外交思想及实践
一 调停中东路事件
二 推动中德关系的发展
三 推动中苏复交:中苏“万不能久断邦交”
第二节 使日期间:直接交涉的主张及实践
一 九一八事变前后力主与日本直接交涉
二 参与“一·二八”事变之善后
三 伪满洲国成立前后的交涉
四 直接交涉的全面实践:与广田弘毅东京谈判
第三章 颜惠庆外交实践及外交思想
第一节 颜惠庆的“国联外交”
一 “国联外交”策略下的外交活动
二 “国联外交”策略下对国联认识的变化
三 对颜惠庆“国联外交”的评价
第二节 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外交思想
一 “国家主权”的思想
二 外交事务中要积极主动
第三节 理性务实的外交策略
一 亲美外交
二 “温和”反日
三 联苏合作
四 国家间相互合作的思想
第四节 对若干外交问题的见解
一 民众及舆论对外交的影响
二 外交、外交家、外交礼仪
第四章 全面抗战爆发前黄郛对日外交思想
第一节 黄郛对日外交思想的形成
一 黄郛对日外交思想形成的主观原因
二 黄郛对日外交思想形成的客观原因
第二节 黄郛对日外交思想
一 对日外交策略
二 对日外交思想之特点与内容
第三节 黄郛对日外交思想之评价
一 “卖国者”?“爱国者”?
二 委曲却不能求全的“失败爱国者”
第五章 张群调整中日关系的努力及其策略
第一节 关于广田三原则的交涉
一 否认蒋介石承认了广田三原则
二 对广田三原则既不接受也不拒绝
三 “共同防共”问题
四 “中日经济提携”问题交涉
第二节 张群主要的对日外交策略
一 全盘解决与直接交涉
二 虚与委蛇,尽力拖延
三 软硬兼施
第六章 王宠惠的外交思想
第一节 王宠惠的大国合作制日思想
一 大国合作制日思想之形成
二 战时大国合作制日思想之发展
第二节 王宠惠的主权思想
一 王宠惠主权思想之形成
二 王宠惠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 王宠惠主权思想之特点
第三节 王宠惠的战后集体安全思想
一 王宠惠战后集体安全思想之形成与发展
二 王宠惠构建战后集体安全组织之主张与实践
三 王宠惠战后集体安全思想之特点
第七章 孙科“联苏制日”的外交思想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坚决“制日”与联苏的外交主张
一 主张对日经济绝交
二 主张长期抵抗,挽救危亡
三 主张中苏复交
第二节 担负重任,促成苏援
一 促成中苏缔约
二 出访苏联,寻求援助
三 关注国内外局势,鼓舞民心士气
第三节 坚持对苏友好,彻底清算日本
一 坚持对苏友好
二 关注战后世界安排
第八章 郭泰祺外交实践及外交思想
第一节 参与对日交涉
第二节 使英时期之活动及主张
一 中国抗战“不容许中途屈服”
二 积极争取外援,联合制日
第三节 任战时外长后的抗战外交宣传
一 呼吁建立国际反侵略战线
二 “ABCD”相联合,“必获胜而导致世界于和平”
第九章 宋子文的外交实践与主张
第一节 宋子文与国民党人的联俄政策
一 投效革命的亲苏左派
二 宋子文与苏方的良性互动
三 宋子文对联苏政策态度的转变
第二节 宋子文与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
一 为谋抗日,中苏修好的推手
二 矛盾丛生,恶化的对苏态度
三 谋划失当,对苏外交的重大挫败
第三节 “英美派”代表的外交风格与思想
一 实效显著的战时对美交涉及其独特理念
二 和而不同、亲疏有别的对英、对美外交
第十章 傅秉常外交活动及外交思想
第一节 受教于伍廷芳:关于外交人才之培养与操守
第二节 广东军政府时期之外交工作
一 尝试联英受挫,参与联苏工作
二 调解沙面罢工,斡旋沙基惨案
第三节 任职国民政府外交部
一 佐理伍朝枢时期
二 两次访苏之行与促成英美苏联合之构想
三 举足轻重的政务次长
第四节 驻苏大使任上
一 驻苏期间的日常工作
二 力争参与四国宣言的签署
三 继续坚持与苏合作的政策
第十一章 王世杰的外交思想
第一节 学者时期的外交思想
第二节 幕僚时期的外交思想
一 排日斥德,拒绝与法西斯和谈
二 对英:尽量稳妥,求取支持
三 对美:力谋亲善,争取奥援
四 对苏:委曲求全,避免决裂
第三节 外交部长时期的外交思想
一 东北问题
二 对日问题
三 中美关系
第十二章 张忠绂的外交思想
第一节 张忠绂外交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抗战前对中国外交策略的见解
一 对远东国际关系的认识
二 主张实施以对日为核心的外交政策
三 主张实行结盟的外交政略
第三节 战时的抗日外交主张
一 以有计划的外交代替盲目抵抗
二 从依靠国联到联美苏制日的转变
三 重视国际形势对国内抗战的影响
四 重视战时民众舆论的力量
第四节 对国民政府外交问题的看法
一 对政府外交问题的认识
二 对解决政府外交问题的主张
第十三章 周鲠生外交思想与外交活动
第一节 北伐时期周鲠生的“革命外交”思想
一 “革命外交”主张的提出
二 “革命外交”思想之主要内容
第二节 全面抗战前对日外交思想
一 摒弃“弱国无外交”说
二 以国际法捍卫国家主权
三 主张继续争取国联干涉
第三节 全面抗战后的外交主张与外交活动
一 抗战初期主张多边外交
二 赴美开展“民间外交”
三 集体安全思想
第十四章 王芸生对日外交主张
第一节 主张对日缓抗
一 反对不抵抗主义
二 主张对日缓抗的具体体现
三 主张对日缓抗的缘由
第二节 主张对日直接交涉
一 国联不可恃,应该直接对日交涉
二 主张直接交涉的缘由
三 直接交涉的原则
第三节 主张联外制日
一 主张利用国际均势和国际力量
二 主张各大国合作制日
三 强调自强自立
第十五章 《外交评论》及其外交主张
第一节 《外交评论》概述
一 缘起及宗旨
二 编排栏目及作者
第二节 《外交评论》的国际对华政策之观察
一 对日本对华政策的观察
二 对国联处理中日问题的关注
三 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分析
第三节 关于提升国力与借助外力的建言
一 增强国家实力
二 争取外部援助
第十六章 《外交月报》及其对日外交主张
第一节 《外交月报》概述
一 创刊背景与王卓然其人
二 编辑、作者群体分析
第二节 对联外制日主张的理性思考
一 “可用不可依”之国联
二 力避战祸的苏联
三 “怜悯”中国的美国与“无动于衷”的英国
第三节 对日本的剖析及对中国应取对策的分析
一 对日本内政外交实质的认识
二 对日本侵华政策的分析与对策建议
三 对中国外交得失的检讨
参考文献
后记
折冲之道:以颜惠庆、傅秉常、张忠绂等为中心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左双文。
得书感谢您对《折冲之道:以颜惠庆、傅秉常、张忠绂等为中心》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