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采取“问题史”的叙述策略,对清末民初以来的清代思想观念与文化史的基本内容、叙述方式及其内在涵义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解读。
内容简介
清末民初至当代以来,清史研究在各个历史阶段分别受到不同学术思潮的支配,不断处在演变和调整的过程中,如民国初年受到反满革命话语和科学主义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由唯物史观集中统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科学化程度的加深,社会史与新文化史的方法论因素逐渐渗入其中。
《百年清史研究史·思想文化史卷》采取“问题史”的叙述策略,系统考察和集中梳理近百年来清代思想文化史各个流派的研究主旨、基本内容和叙述模式,进而把握其不同于前代的特质,力求初步形成一种对“研究史”进行再研究的写作风格。
作者简介
作者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导论 近百年来清代思想文化研究范式的形成与转换
第一节 清代思想文化与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关系
第二节 “科学”标准引领和制约下的清代思想史研究
第三节 从“启蒙论”到“早期近代论”:清代思想文化研究范式的演变
第一章 明末清初思想文化研究范式的转移——以近百年相关讨论为中心
第一节 反思“民族主义”与“进化论”模式支配下的明清鼎革研究
第二节 治学视野的拓展:从“观念史”到“感觉史”
第三节 冲突抑或调适:中西文化交流与清初政治文化
第二章 “经世”观念史三题
第一节 “经世”观念和范围的界定
第二节 “经学经世”、“理学经世”还是“礼学经世”
第三节 “经世观”只存在于明清易代或晚清变革时期吗
第三章 清代考据学的科学解释与现代想象
第一节 清代考据学的现代性建构及其局限
第二节 清代考据学是否具有思想性:新义理学发微
第三节 “六经皆史说”对经学权威的消解及其意义
第四章 清朝文治政策研究评析
第一节 对清朝文治政策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政统与道统之争:皇权与士大夫的心理博弈
第三节 文化控制与帝王心术
第五章 清朝诸子学、理学、今文经学复兴的意义——兼及与晚清政治态势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挑战理学独尊 羽翼经学复古——清代诸子学的作用
第二节 晚清经世型理学的兴起及变异
第三节 今文经学的复兴:维系正统与倡导变革的双重作用
第六章 从“单向文化传播论”到知识类型转变的现代性分析——西学东渐史百年研究回顾
第一节 传教士作为西学输入媒介之得失的评价
第二节 西学输入的体制变革背景及其现代性困境
第三节 “概念史”研究的兴起与西学东渐解释路径的转变
第七章 晚清时期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及流变——反思同化论、根基论、建构论的解释模式
第一节 晚清立宪派与革命党论争中的“民族主义”议题
第二节 人类学理论与概念史视野下的晚清“民族主义”研究
第三节 晚清“民族主义”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后现代的视角
第八章 晚清“中体西用说”与文化保守主义的生成和转型——以民初以来的若干讨论为例
第一节 “中体西用说”的内涵构成及其演变态势
第二节 维新派与洋务派对“中体西用说”内涵的不同理解
第三节 “西学中源说”与“中体西用说”的互渗及其意义
第四节 晚清文化保守主义对“中体西用说”的延续与修正
参考文献
百年清史研究史·思想文化史卷是202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杨念群。
得书感谢您对《百年清史研究史·思想文化史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