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

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学术研讨会会议文集。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理论自觉”简要历程和今后深化的几点思考;第二编发展模式转变与中国经验;第三编转型中的问题及文化遗产保护。通过这三编的文章,探索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

作者简介

作者郑杭生,1936年9月生于浙江杭州。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社会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社会学系第一任系主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评审组成员和召集人。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教育部等项目多项,出版专著及国家级教材数十部,发表学术论文约300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代序 两方面的重大收获

一、推进了对中国社会快速转型各方面的更深入的研究

二、推进了对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的更深入的思考

第一编 社会转型与社会学理论自觉

“理论自觉”简要历程和今后深化的几点思考

社会运行学派:理论自觉历程中成熟的中国社会学学派

一、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到“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

二、“社会互构论”表现出的理论自觉

三、社会运行学派的自身完善与对中国社会的研究

四、社会学本土化中的理论自觉

促进社会学传统范式和研究方法的融合聚汇

一、社会实践系统的开放性与个体安全

二、个体安全研究的假设

三、个体安全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四、讨论:个体安全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五、附录: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城市发展实地调查研究

元理论意义上的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创新

一、当代中国的社会学元理论研究

二、社会学存在合法性的论证

三、社会学元问题的全面阐述

四、社会学发展的社会学研究

五、小结

意识形态的理论形式与感性形式

一、个别的和整个的意识形态

二、实践中的感性意识形态

三、重视感性意识形态的意义

社会政策体系构建的社会理论基础

一、社会政策与社会理论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二、社会理论对社会政策体系构建的理论支持

三、新世纪中国推进社会理论研究的基本路径

文化自觉、理论自觉与方法论自觉

自觉性与“文化自觉”

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与“方法论自觉”

“方法论自觉”与人文区域社会学

简短的结论

关系社会学研究反思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

一、社会资本概念与理论兴起的背景

二、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关系”:原因及其影响

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关系社会学”研究

四、中国现代社会资本的建构

交往成本、组织成本和制度成本之间的关系分析

作为动力核心的交往成本

社团运作的组织成本

作为条件制约的环境制度成本

三种互动关系制约下的现实社团组织的形成

第二编 发展模式转变与中国经验

从中国经验走向中国理论

一、法治建设的法社会学探索

二、犯罪问题的法社会学探索

三、民间纠纷的法社会学探索

小结

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特点及趋势

一、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

二、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理论自觉与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

一、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快速发展

二、理论自觉的必要性及其意涵

三、深化环境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与建设

走向环境友好型发展的博弈规则

1.利益机制理论分析框架

2.环渤海利益机制互动博弈分析

3.破解之道——渤海区域法导向环境友好型发展

结构优化与体系变革: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组织管理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各种关系,实现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的回归

二、积极探索社区管理体制新模式

三、促进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

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五、培养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六、完善社区立法工作

七、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

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论析

一、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兴起与实践创新

二、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的范畴及层次

三、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策略思考

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

一、后乡土中国:乡土性的变迁与存续

二、差序格局的演变与双二元格局的形成

三、从礼治秩序到基层政权建设

四、结语

从“家长制”到“逆家长制”

一、“家长制”:传统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

二、集体主义意识形态下“家长制”的变迁

三、后集体化时代“逆家长制”的出现

四、“逆家长制”的困境与应对

法治、社会动员与中国现代化

乡土场域中的信任逻辑与合作理性:定县翟城村个案研究

一、农民合作困境及其解释视角

二、翟城村合作实践展示与初步发现

三、乡土信任与农民合作

四、信任结构失调与农民合作危机

五、结论

第三编 转型中的问题及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特征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研究

一、研究主题与文献回顾

二、研究设计

三、结果与分析

四、结论与讨论

需求与寻求:返乡农民工创业实践中的资本和策略

一、现象与问题

二、返乡农民工创业实践中的资本需求

三、返乡农民工创业实践中的资本寻求

四、在资本需求与寻求之间的逻辑

“社会不确定性”问题初探

一、经济学关于“不确定性”思想

二、社会学关于“不确定性”的思想

云南跨境民族地区艾滋病流行特征研究

一、艾滋病感染类型、年龄、性别及职业特征

二、艾滋病感染的家庭模式特征分析

三、民族与宗教特征

四、艾滋病感染群体的社会间距测量

五、研究发现与讨论

城市化过程中农转居人群的角色转换研究

一、农转居人群的角色转换分析

二、农转居人群角色转换的成本收益分析

三、农转居人群角色转换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对策建议

五、结语

小日志与大事件:互联网的公共话语

一、被侵蚀的社会——互联网复兴?

二、放大的声音——公共话语

三、自由的枷锁——过度曝光的社会

四、社会学面临的新挑战

社会转型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思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功能

二、社会转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

三、社会转型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当代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相关问题之新解读

解读一:当代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经济生态

解读二:当代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人文生态

解读三:当代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社会生态

城市蒙古族教育的调查分析

一、问题意识与研究目的

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授课教育现状

三、呼和浩特市蒙古族聚居分布

四、呼和浩特市蒙语授课教育现状

五、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在校学生分析

六、蒙古族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试论走向现代经济社会的中国庙会文化

一、庙会文化走向现代经济社会面临的挑战

二、如何正确认识走向现代经济社会的庙会文化

三、庙会文化如何走向现代经济社会

社会互构视角下就业秩序变迁的探讨

一、社会互构的研究视角

二、就业体制的变迁过程

三、互构视角下就业秩序的形成

四、小结:就业秩序的合理性探讨

代后记

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是201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郑杭生。

得书感谢您对《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 电子书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充实,构建了一副中国社会学起源发展的全景图。
人口老龄化与碳排放:劳动供给与消费模式的影响(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论丛) 电子书
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影响。
有序社会的知识基础:当代社会管理的社会学理论探索 电子书
本书从梳理社会建设的理论逻辑、探索有序社会的知识基础的目标要求出发,试图通过对当代社会学理论有关社会秩序和治理的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梳理。本书对以往关于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研究中被忽视的学理知识空白进行了填补,对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治理创新的方法论依据进行了梳理,在社会学理论建设上对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秩序、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反思分析,并形成了本书的基本观点。
巧做“洋八股”:心理学英文论文写作与发表(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论丛) 电子书
英文论文的撰写是有很多技巧可循的,写作和发表有一定的套路。
华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电子书
本书在界定华语的概念与范围的基础上,对华语语法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并以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实际语料为基础,对华语的某些现象进行了分析,对于推进华语研究的系统性、理论性都有参考价值。本书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海外华语词汇和语法描写的基本框架及方法,区分了海外华语词项特色词、义位特色词、搭配特色词、频率特色词的概念和内涵。随着汉语在世界的升温和海外华人的日益增长,业内的确需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