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法律?作者从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等多个思维的角度给读者以启发,如何去认识法律、理解法律、完善法律。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远观的法律,作者将视野拉到法律中心之外,远距离的观察着在当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背景下,法律应当何去何从,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第二部分:法:诗与思,作者从法美学的角度,为我们介绍了如诗般美好的法学,跳脱了法学给人的枯燥的刻板印象。
第三部分:法哲(理)学:智慧的渴望,作者进行了一场“法理学”与“法哲学”的思辨之旅,展望了我国法理学的发展方向。
第四部分:法治思考片段:作者解析了什么是中国的法治化道路,中国需要的是何种法治化,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第五部分:西域法学拾零,文章是作者访学德国期间的点滴感悟,《萨克森之镜》、格林兄弟、哥根廷、哈特……这些法制史上的巨匠、丰碑,作者将他们的故事为读者朗朗道来。
第六和第七部分:人文札记和编辑短札,是作者的小品文合集,“法学薪火传,同志尚努力”,寄寓了作者对法学传承和发展的深深希望。
作者简介
作者舒国滢,1962年生,湖北随州市人。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法美学与法学方法论。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三版序
第二版絮语
寂静的旅途 (第一版代序)
Ⅰ 远观的法律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法律精神? ——戴维·塞尔本新著《义务原则》的视角
制度之“墙”
法典的诱惑
人本的秩序
法律不能承受战争之重
在都市的法律中生活
法的演进:过程、式样和趋势
Ⅱ 法:诗与思
从美学的观点看法律 ——法美学散论
法律与音乐
时间结构中的法律
法律的地理空间
宪法的时间之维 ——谈宪法修改之意义
从“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的剧场化” ——一个符号学的视角司法与广场空间
Ⅲ 法哲(理)学:智慧的渴望
走出概念的泥淖 ——“法理学”与“法哲学”之辨
在历史丛林里穿行的中国法理学
并非有一种值得期待的宣言 ——我们时代的法学为什么需要重视方法?
学术的光荣与梦想 ——“真理标准”的讨论与中国当代法理学的发展
中国法理学的上下左右
法学的知识转型
Ⅳ 法治思考片断
法治与文明过程 ——从埃利亚斯的《文明的进程》的视角出发
中国法治建构的历史语境
法治品格的重塑 ——“刚性法治”片论
法治不是什么?
法治进程中的大众文化背景 ——兼谈现代化之“时间叠合”结构
法与道德“深度的消失”
Ⅴ 西域法学拾零
艾克·冯·雷普高与《萨克森之镜》
浪迹于法与童话之间 ——雅科布·格林印象
莱纳河边的法学家们
访欧语丝 ——从罗马到牛津
赫伯特·L.A.哈特 ——一代法哲学大师的陨落
目标波伦亚:“二十世纪末对法律的挑战” ——国际法哲学—社会哲学协会及其世界大会
柏拉图《国家篇》:译名的困惑
追寻真正公正和自由的社会制度 ——评赫尔穆特·科殷的《法哲学》
保罗·利科的《论公正》
Ⅵ 人文札记
小月河边,有一所大学叫政法
思想的建筑学 ——与何莫邪教授晤谈记述
在当今的法律世界,我们到底还有怎样的想象? ——阿道夫·巴拉赫《法与想象》之随想
如何看待知识生产者问题
精神的宿命 ——《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传》译后记
关于《人文札记》的札记
律师之心性
《律师文摘》与堂吉诃德
地图的故事
原法之道 ——《原法》卷首语
复杂性的挑战 ——《法学方法论丛书》总序
走出权力与权利理论思辨的迷津 ——《权力与权利的思辨》序
裁判的技术之惑 ——《裁判的进路与方法》序
失落的盛典
他者的视境
“边缘”之思
悠然飘萍
文人的苦乐
Ⅶ 编辑短札
淡然回首十年路
中国法学的“出土文物”
澳大利亚海风吹来的法的式样
再见,20世纪
《法理学与法治之镜》编后记
风,总是要飘散的
守望《比较法研究》的日子
后记
在法律的边缘(第三版)是2020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作者舒国滢。
得书感谢您对《在法律的边缘(第三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