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本):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的确立(甲骨文)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本):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的确立(甲骨文):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的确立(修订本)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金以林研究员的这部力作依据大量丰富翔实的资料,厘清了国民党派系政治的由来、演变及相关人物的活动与作用,是治民国史学者不可不读的力作。

内容简介

1928年底东北易帜后,国民党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而在其内部仍然派系林立,纷争不断,并多次发展到大规模的分裂和武装冲突,成为民国政治史上异常惹人注目的突出现象。学界通常把它归结为“新军阀混战”,进而导致研究者地把注意力过多集中到各派军事势力的角斗上,而忽视它背后更深层次的矛盾――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本书重点围绕1931年中国政局的演变,考察国民党改组后,党内高层蒋、汪、胡三派势力在党内斗争中的权力消长,特别是通过蒋介石的下野与再起,探寻三人间分合的复杂过程与蒋介石最 终获得党内“最高领袖”地位的缘由。借以解释此前国民党内矛盾的发展脉络。

作者简介

作者金以林,1967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本科)、香港大学中文系(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研究系(博士);1993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现任研究员、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主任;曾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者;著有《近代中国大学研究》、《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文前彩插

文前辅文

绪论

第一章 蒋、汪、胡分合回顾

一 孙中山逝世后:其时尚无蒋中正

二 廖案结果:胡汉民被逐出广州

三 中山舰事件:蒋介石的冒险行动

四 宁汉对峙:元老们迎汪抗蒋

五 蒋汪联手反对特委会

第二章 蒋胡由合作到分裂

一 蒋介石为什么选择了胡汉民

二 蒋胡合作的基础

三 党权和军权的较量

第三章 约法之争与胡汉民被扣

一 约法问题之由来

二 胡适挑战“党治”鼓吹约法

三 《太原约法》的真实意图

四 国民党四中全会上的交锋

五 汤山事件

第四章 国民会议的本质

一 国民会议的召集

二 历次修订《国民政府组织法》之比较

三 国民党内外对《约法》的反应

第五章 “非常会议”与广州开府

一 扣胡引起的风波

二 胡汉民为什么选择在广东发难

三 党内各派联合反蒋局面的形成

四 四监委弹劾通电的反响

五 广州开府

六 陈铭枢态度的转变

第六章 北方反蒋的再次兴起

一 石友三率先反叛

二 阎锡山返晋风波

三 甘肃雷马事变

四 宁粤大战一触即发

第七章 上海和谈

一 蒋为何始终坚持政治解决

二 国难当头 被迫和解

三 宁粤广州会议

四 初步统一的上海和谈

第八章 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 南京,蒋介石主持下的四全大会

二 粤方内部的矛盾与分化

三 广州,胡汉民调停下的四全大会

四 上海,汪精卫另起炉灶

第九章 蒋氏下野和国府改组

一 蒋介石被迫下野

二 北方秘密联合倒张

三 四届一中全会的纠纷

第十章 蒋汪合作

一 内外交困的孙科内阁

二 特委会的成立与金融风潮

三 蒋介石复出前的布置

四 蒋汪合流 重掌中枢

第十一章 地域观念与蒋介石的起伏

一 孙中山粤籍观念在国民党中的运用

二 江浙派对粤籍“党统”的首次挑战

三 党内粤籍领袖正统意识的总爆发

四 地域观念淡出党内权力斗争

五 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的确立

第十二章 蒋介石与政学系

一 为什么叫政学系

二 蒋介石为什么要用政学系

三 政学系都有些什么人

四 政学系是如何控制政权的

五 政学系与CC系、黄埔系

征引文献

后记

附记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本):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的确立(甲骨文)是2016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金以林。

得书感谢您对《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本):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的确立(甲骨文)》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张力与限界 电子书
“近世中国”系列丛书之一,对1933年-1934年中央苏区革命的研究。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电子书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 电子书
从政治文化角度研究华夏与华夏化。
布朗族史话 电子书
本书用深入浅出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这一古老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及独特多彩的民族风情。
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修订本) 电子书
本书探讨19-20世纪中日轮船公司发展差异,强调政府经济干预政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