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方立天文集第六卷)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方立天文集第六卷)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探索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理解其重要地位及未来。

内容简介

《方立天文集·第6卷: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是对佛教文化中国化的探讨,全书一方面介绍中国佛教的历史演变、各类典籍、基本教义、制度仪轨、寺院殿堂、名胜古迹等;另一方面论述佛教与中国政治理念、伦理、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具体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佛教与儒、道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和对外影响。又结集相关论文十四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内在思想关系。《方立天文集·第6卷: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旨在有助于深入了解佛教文化中国化的基本轨迹,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重要作用及其未来走向。

作者简介

方立天 副主编、$$$$$方立天,浙江永康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1984年特批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历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宗教研究》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等。专著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佛教哲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上下卷)和《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等。$$$$$方立天,1933年生,浙江永康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1984年经国务院特批破格晋升为正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长。历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常务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中国哲学、佛教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专著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佛教哲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上下册)等,此外发表文章250余篇。$$$$$方立天,1933年生于浙江永康市。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发表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华严金师子章校释》、《慧远及其佛学》、《佛教哲学》等专著。$$$$$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从事中国佛教、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 《佛教哲学》、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上下卷)等专著多部,其中,《佛教哲学》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是当时国内影响最大的佛教普及读物之一;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被誉为“中国佛教哲学研究里程碑式的成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印度佛教的创立、演变和外传

第一节 释迦牟尼的创教活动和早期佛教

第二节 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

第三节 印度佛教的向外传播

第二章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变化和发展

第一节 佛教初传中国

第二节 三国西晋佛教的初步流传

第三节 东晋十六国佛教的隆盛

第四节 南北朝佛教学派的涌现

第五节 隋唐宗派佛教的创造和繁荣

第六节 五代以来佛教在衰微中延续

第七节 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 佛教的各类典籍

第一节 佛典的结集

第二节 佛典的翻译

第三节 中国僧人的撰述

第四节 写经、刻经和排印本藏经

第五节 佛典的目录和结构

第四章 佛教的基本教义

第一节 佛教的伦理宗教理想

第二节 佛教的宇宙“真实”学说

第五章 佛教的制度和仪轨

第一节 教徒和僧籍

第二节 丛林和清规

第三节 仪式和轨范

第六章 佛教的寺院殿堂

第一节 寺院建构的演变

第二节 殿堂配置和塑像释名

第七章 佛教的名胜古迹

第一节 三大石窟

第二节 四大名山

第三节 八宗祖庭

第四节 著名喇嘛寺

第八章 佛教与中国政治

第一节 印度佛教的政治意识

第二节 佛教与中国历代政治

第三节 佛教思想的社会政治作用

第四节 佛教与中国政治关系的特点

第九章 佛教与中国伦理

第一节 印度佛教的伦理道德观

第二节 早期汉译佛典适应中国儒家伦理的倾向

第三节 儒家的排击和佛教的调和

第四节 世俗宗法制和佛教孝道论

第五节 佛性论与修养法

第六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特色

第十章 佛教与中国哲学

第一节 汉代佛教与方士道术

第二节 佛学从依傍玄学到补充玄学

第三节 佛教神不灭论与唯物主义神灭论的斗争

第四节 隋唐佛教宗派对古代哲学的发展

第五节 佛教哲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第六节 佛教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影响和作用

第十一章 佛教与中国文学

第一节 佛教翻译文学的形成及其影响

第二节 佛教推动音韵学的前进、律体诗的

第三节 佛教导致说唱文学——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的相继产生

第四节 佛教为古典小说提供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

第五节 佛教对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第六节 佛教为我国文学语言宝库增添新的词汇

第十二章 佛教与中国艺术

第一节 佛教建筑——佛殿、佛塔和经幢

第二节 佛教雕塑

第三节 佛教绘画

第四节 佛教音乐

第十三章 佛教与中国民俗

第一节 佛教节日与民间节日

第二节 轮回和成佛观念与民间风俗

第三节 佛教某些制度和佛事与民间习俗

第十四章 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中国佛教基本特点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 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

第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对外影响

第一节 隋唐佛教宗派对朝鲜的影响

第二节 隋唐佛教宗派对日本佛教和文化的广泛影响

第三节 禅宗和净土宗与越南

第四节 藏传佛教的对外传播

第五节 近代中国佛教输入东南亚地区

论魏晋时代佛学和玄学的异同

中国佛教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

佛教与中国文化(访谈录)

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古代浙江籍佛教学者与中国文化

佛教的人生哲学——兼论佛儒人生哲学之异同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佛人生价值观之比较

佛教与汉地习俗

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选择

谈谈佛教与中国民俗

佛教与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佛教与中国文化

研究国学离不开印顺著作和理论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方立天文集第六卷)是201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方立天。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方立天文集第六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系列:论语 电子书
本书分为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长篇第五等二十篇,内容涵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系列:老子 电子书
本书又称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虽然只有五千余字,却富含哲理,充满智慧。
天童禅寺史话 电子书
本书介绍了天童禅寺悠久的历史和禅宗文化。
舍勒文集:世界观与政治领袖 电子书
马克思·舍勒不仅是现象学运动中的“施魔者”,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开创者。
30天哲学入门课 电子书
每天15分钟,学习一节哲学入门知识,30天掌握基础的哲学知识。这本书对哲学按类目进行解说,知识丰富有趣,探讨了许多生活现象,如人们沉迷于社交网络到底是好是坏?人工智能拥有心脏功能的日子将要到来了吗?本书从苏格拉底到最新的AI议题都有涉及,针对那些艰涩难懂以及当前最热门的哲学知识,用漫画和手账的形式进行解说,简单易懂。30天的学习,让读者对哲学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书中配备进度管理表,来检查每日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