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公共事务治理基本规范
内容简介
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把握西方和东亚公共哲学研究热潮兴起的问题意识与功能预设,在比较的视野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当代价值是公共事物治理的基本规范。系统分析了西方和日韩公共哲学的理论途径和概念界定,借鉴中国学者关涉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研究途径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公共性的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特质。在马克思思想自身发展的途径上证明这一界定的合理性,以及以此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物治理之道的逻辑理路。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 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研究的缘起
一 公共哲学研究的兴起
二 公共哲学的问题意识
三 公共哲学的辩难
四 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致思路径
第一章 公共哲学的诠释
一 公共哲学的旨趣:追寻公共性
二 公共哲学的特质:公共性与人的本质的逻辑关系
三 人本学取向的公共哲学研究路径
四 公共哲学的界定
第二章 青年马克思哲学人类学公共性思想的超越
一 哲学人类学公共性思想的形而上学之路
二 古希腊心灵哲学对公共性的理性本体论确证
三 德国古典哲学对公共性的自由本体论植根
四 青年马克思哲学人类学公共性思想的超越
第三章 人的本质:公共性的确证
一 马克思对抽象的人的本质的超越
二 人的本质现实性: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 合目的性的超越性生存是人的本质
第四章 马克思公共哲学的本体论
一 马克思公共哲学本体论的理论基石
二 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本体论承诺
三 共同体、社会与人的自由个性
四 市民社会与自由个性的对立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公共性的社会历史规律
一 马克思主义公共性的历史生成
二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公共性:社会形态的辩证发展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公共性建构
一 超越市民社会的历史辩证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科学奠基
二 重构新社会的历史条件异质性与超越的可能性
三 社会主义实践中公共性建设的经验教训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性发展的维度
第七章 余论:西方公共性僭越的马克思主义批判
一 阿伦特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与公共性重建的意向
二 哈贝马斯对重建公共性的理论构思
三 对马克思主义公共性批判的批判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研究是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池忠军。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