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份以书代刊的半学术性读物,将博物学从亲近自然或怡情悦性的层面提升到真正的学术高度。
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博物学是人们了解山川、岩石、动物、植物等自然物,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分类的重要学问。首先是世界各地的普通百姓对自己生活区域周围事物的熟悉和利用,其次是专门家对远方世界中自然物的探索、收集。
现在,在近或在远,无论曾经如何辉煌,博物学在宏观层面探究事物的方式已不再时髦,各种专门学科和技艺似乎完全取代了其功能,各级学校的课程表已难觅博物学的字样。博物学已经沦为前科学、肤浅探究的代名词。博物学在衰落中,但是并没有彻底死掉,相反它在主流教育体制之外意外获得了广阔生存空间。
在许多国家中,博物学得到公众前所未有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参与,博物类图书和博物类活动均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可能的解释在于,博物学有独特的视角和眼界,重视普通人对“生活世界”的感受,在乎系统在大尺度上的价值权衡,它相当程度了弥补了主流“现代性”话语的不足。
本书由刘华杰、薛晓源主编,定位为半学术性的读物,旨在为博物学研究者和热爱博物学的社会群体提供雅俗共赏的博物学文化论坛。古今中外、一阶二阶与博物学相关的内容都在讨论之列。第一期以“博物学是什么”和“当代的博物学活动”为讨论的主题。
作者简介
作者刘华杰,1966年生,吉林通化人,获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理学学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传播。作品有《浑沌语义与哲学》、《浑沌之旅:科学与文化》、《分形艺术》、《以科学的名义》、《一点二阶立场:扫描科学》、《殿里供的并非都是佛》、《植物的故事》、《中国类科学》等,译作有《湍鉴》(与潘涛合译)、《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哲学》、《事实、虚构和预测》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编号NCET-06-0024),曾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发刊词
对《中国博物学评论》寄予厚望
贺词
纵横
博物学视阈下的生态启蒙与美学苏醒
一、博物学何为?
二、我们时代的启蒙:生态启蒙
三、博物学与生态启蒙
四、西方博物学绘画的美学风格
五、博物绘画的呈现的美感和审美经验概述
复兴博物学的几个问题
从天堂鸟的发现之旅浅谈近代博物学的发展历程
天堂鸟的发现
上帝之鸟
无足之鸟
博物学家著作里天堂鸟形象的变迁
世博见证:文明反思与博物学的复兴
一、万物生长:呵护还未远去的生命
二、重整城市的生态治理
三、那些缤纷世界的多彩博物
四、美丽传说启迪的自然生活
万物与帝国:试述汉代博物之学的社会语境
一、现实与神话之叠加
二、方士:万物与吉凶
三、儒士:万物与道德
四、文士:万物与巨丽
五、信仰之炉:从多个宇宙到一个宇宙
专题:博物在行动
游侠昆虫学家张巍巍
出书,只是为了儿时的梦想
收藏昆虫的人
遗憾的竹节虫研究
追寻华缅天蚕蛾
跟“生态愤青”说不
“当然首推我自己的书啦”
孙英宝:执着描绘植物的小众科学画师
一、源自欧洲的植物标准画像
二、中国的小众科学画师
三、农村走出来的追梦人
四、绘画之路,坎坷而孤独
五、博物学的春天里,看到曙光
博物选修课与学校的自然教育
一、开设博物选修课的背景
二、博物选修课的宗旨与具体实施
三、学生的感受
四、博物选修课对学生发展和学校教育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这些年的“自然笔记”
初品“博物学下午茶”
小品
非洲游记
一、东非大裂谷和稀树草原
二、马尼亚拉湖国家自然保护区
三、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四、塞伦盖蒂国家自然保护区
《鼹鼠的故事》植物版收看指南(上)
博物画
地黄:童年的小蜜罐儿
图书信息
博物之旅:趋近天地大美
中国博物学评论(第1期)是201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刘华杰。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博物学评论(第1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