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研究方法论十讲

哲学史研究方法论十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部适合哲学史研究入门者关注的书。

内容简介

本书循着从哲学史研究到哲学研究、从哲学史到哲学的“常规路径”,将思考和关注的重点聚焦于哲学史研究的一些前提性问题上。

诸如哲学史研究中中西哲学的相互参照问题、哲学史家与哲学家的哲学史研究方式的区分及其关联问题、哲学家的私人生活与其哲学解读的关系、本质主义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之间的复杂关联、方法论的诠释学与存在论的诠释学对于哲学史研究方法论思考的启示,等等。

作者在肯定“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方式”与“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方式”各自的价值和意义的前提下,对“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方式”给予了更多的肯定和辩护。在哲学史研究方法论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了当代中国哲学建构乏力的学理根源,认为问题的症结并非我们缺乏“解题的能力”,而是相当程度上缺乏提问的意识和追问的能力。

作者简介

作者宋宽锋,198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获哲学硕士学位;1996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1999年毕业并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西政治哲学史和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讲 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国视角

一、为什么要有中国视角

二、何为中国视角

三、为什么要在西方哲学的研究中突显中国视角

第二讲 学院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西方哲学参照系问题

一、中国哲学史的现实存在方式和研究目的

二、尺子、镜子与窗子

第三讲 “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方式”与“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方式”

一、“史学式的”与“非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方式的区分及其相关问题

二、哲学史的研究何以是“哲学的”

三、“哲学史家的”哲学史研究方式与“哲学家的”哲学史研究方式

第四讲 研究西方哲学的诸种方式及其意义

一、讲说、著述和翻译

二、中、西、马的共存与西方哲学研究

三、西方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

第五讲 哲学家的私人生活与其哲学的解读

一、哲学家的糟糕生活是否影响人们对其哲学的理解和评价

二、哲学家的私人生活与其哲学的解读之关系的类型学考察

三、哲学家的私人生活与其哲学解读之关系在哲学史研究三阶段的不同表现

第六讲 诠释学的两种取向与哲学史的两种研究方式

一、诠释学的类型区分与诠释学的理论结构

二、哲学诠释学与哲学史的两种研究方式

第七讲 冯友兰与牟宗三的哲学史研究方法论

一、哲学史的“历史学家的写法”与“哲学家的写法”

二、冯友兰的哲学史研究方法论

三、牟宗三的哲学史研究方法论

第八讲 “反向格义”的纷争与中西哲学比照中的本质主义迷误

一、难免相互参照,未必“反向格义”

二、中西哲学比照中的本质主义迷误

三、本质主义的扬弃与中西哲学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九讲 本质主义的超越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方法论重思

一、本质主义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理路及其缺陷

二、旨趣的游移与会通中西的迷误

三、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两种取向

第十讲 中国哲学界缺乏思想创造力的学理根源探究

一、沉迷于“哲学史研究”是缺乏哲学创造力的根本原因吗

二、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的相互脱节

三、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之间的良性互动

附录

后记

哲学史研究方法论十讲是202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宋宽锋。

得书感谢您对《哲学史研究方法论十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哲学心语 电子书
本书是作者具有自传性质的哲学随笔,作者对于自己平生学习哲学的诸种快慰、体味人生百般滋味进行凝练总结,风格闲淡疏朗,与论文迥异。上篇主要是对于哲学的学习、学问的研究、文化的传承等过程的梳理和对点滴感悟的采撷,给人启迪与思考;下篇主要就人性、情感、生活中的挫折及个人生活经历娓娓道来,却有哲思充溢其中,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改变世界的哲学 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简明读本》系列丛书是专门为读者组织编写的一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通俗理论读物,本系列丛书紧紧围绕十八大精神,宣传马列主义、毛年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引导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理论和制度,引导读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中同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宗教与历史(第十辑) 电子书
上海大学历史系和上海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办期刊,本册是第十辑。
王学研究(第十辑) 电子书
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主办刊物,本册是第十辑。
智者的十种思维方式 电子书
本书提出十种思维方式,包括智慧论、二三论、中性论、有无论、关系论、竹竿论、层次论、匹配论、协调论、三合论和公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