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本全面论述中国学术和思想史的专著。
内容简介
作者以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了自先秦至清末的学术发展和思想脉络,对于每一个朝代、每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学派、思想家,以及重大的学术交流活动,其产生、发展的经过,其对后世的影响,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论述,昭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传统和辉煌的人文精神。
作者简介
作者邝士元,历任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历史学科教授,博采群书,对我国数千年来发生的重要史实皆有深入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先秦学术思想之比较
第一节 先秦思想学说流变与盛衰
第二节 儒道思想学说之比较
第三节 儒墨思想学术之比较
第四节 儒法思想学说之比较
第五节 名法思想学说之比较
第二章 先秦诸子思想学说比较
第一节 孔孟思想学说的比较
第二节 孟荀思想学说之比较
第三节 庄老思想学说之比较
第四节 杨、墨思想学说之比较
第五节 荀子与韩非学术思想之比较
第六节 法、术、势三派之比较
第三章 两汉的学术思想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对当代、后世之影响
第二节 武帝立五经博士及其影响
第三节 两汉经学异同与今古文学派之别
第四节 今古文派相争与调和
第四章 汉魏时代的经学
第一节 师法、家法及五经之传授
第二节 马融与东汉经学
第三节 郑玄经学的贡献与评价
第四节 许慎之生平及其对学术之贡献
第五节 王肃经学及其得失评价
第五章 宗教传播与其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道教之传播及其影响
第二节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佛道之争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传入中国与影响
第五节 唐时传入中国之景教
第六节 基督教(新教)的传入与影响
第七节 摩尼教的传入与影响
第八节 白莲教的兴起及其与元明政权的关系
第九节 明清禁教与中国科学盛衰的分析
第六章 中外教士对交通及文化的贡献
第一节 法显西行对中印交通文化的贡献
第二节 玄奘与中印交通、文化的影响及贡献
第三节 义净于中印交通、文化的贡献
第四节 王玄策使印度及其贡献
第五节 利玛窦对中西文化的贡献
第六节 徐光启在宗教、农业、科学上之影响与贡献
第七节 李之藻在宗教、科学上之贡献
第八节 马礼逊来华传教之经过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思想
第一节 魏晋之清谈
第二节 魏晋之玄学
第三节 清谈与玄学之影响
第四节 南北朝经学的统一与异同
第五节 唐代纂修的《五经正义》
第八章 隋唐佛学
第一节 隋唐与南北朝佛学发展比较
第二节 隋唐的四大佛教宗派
第三节 佛学式微原因的分析
第四节 唐代儒释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第九章 宋明理学发展与影响
第一节 宋代理学发达原因之分析
第二节 宋代理学四大派思想学说概述
第三节 鹅湖之会与朱陵异同
第四节 陈白沙学说
第五节 王阳明的学说(姚江学派)
第六节 宋明理学衰落及其对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
第十章 清代学术得失与转变
第一节 清代学术的分期
第二节 清代学风转变的分析
第三节 汉宋学术之争
第四节 清代考据学盛行之背景与重要人物
第五节 公羊学派与康有为
第十一章 历代史学论说
第一节 廿五史概说
第二节 隋唐公府搜藏的图书与贡献
第三节 唐代重要史学著作与贡献
第四节 宋代的重要著作与史学贡献
第十二章 汉至宋的通史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
第二节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第三节 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
第十三章 汉至宋的断代史
第一节 班固及其《汉书》
第二节 南北史的体制及其比较
第三节 《旧唐书》的得失与评价
第四节 《新唐书》的得失与评价
第五节 《旧五代史》得失与评价
第六节 《新五代史》得失与评价
第十四章 典志得失与应用
第一节 杜佑及其《通典》
第二节 郑樵及其《通志》
第三节 《文献通考》及“三通”比较
第四节 敦煌资料与宋代的类书
第十五章 史学方法与清儒论史
刘知几与《史通》
第二节 浙西学派与顾亭林(炎武)
第三节 浙东学派与黄梨洲(宗羲)
第四节 章 学诚与《文史通义》
中国学术思想史是2014年由道善文化出版,作者邝士元。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学术思想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