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印度学者戈耶尔的这本书依据十九世纪以来印度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描述印度佛教起源、发展、衰亡以及现代复兴的历史。
内容简介
因此,它既是一部印度佛教史,也是一部印度佛教研究史。尤其是印度学者的成果在其中得到充分反映,对我们了解印度学者的佛教研究方法和观点很有参考价值。同时,作者注重联系印度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考察佛教,也是这部著作的重要特色。
作者简介
作者S.R.戈耶尔,印度Jodhpur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古代印度历史。曾著有《印度古代宗教史》和《印度古代政治史》《印度佛教史》等多种著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序言一
序言二
序言三
作者自序
缩略语
第一篇 背景和起源
第一章 前吠陀和吠陀背景
一 史前和印度河流域宗教遗产
二 吠陀宗教传统
三 中期吠陀时代的宗教
四 后期吠陀或奥义书宗教
第二章 佛陀之前佛教观念的根源
一 吠陀社会的异质特点
二 吠陀时代的“边缘人”问题
三 吠陀时代的“边缘人”群体
四 出现新的综合
第三章 造就佛陀的社会和思想骚动
一 佛陀时代物质文化的变化
二 思想骚动
三 这个时代的宗教领袖
四 佛陀时代的婆罗门教和通俗崇拜
第二篇 三宝
第一章 佛陀:形成中的影响
佛陀与吠陀和奥义书
数论体系
佛陀和数论体系
瑜伽体系
瑜伽对佛陀的影响
佛陀和耆那教
佛陀和虔诚崇拜
第二章 佛陀乔答摩的生平
悉达多·乔答摩
觉悟成佛
传播佛法
进入涅槃
第三章 佛法
佛教经典
巴利语经典的权威问题
经典的编年层次问题
四圣谛或苦说
缘起说(因果律)
灵魂(自我)问题
蕴论和再生学说
业报理论
中道:佛教伦理
涅槃的概念
搁置不答
第四章 僧团
一 佛教僧团的出现
二 寺院戒律
三 僧团组织的一些方面
第三篇 历史
第一章 佛教的四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
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
第二章 早期佛教部派
早期佛教部派的兴起
各种部派的古老性和编年
各种部派的不同点
小乘哲学派别
第三章 佛教的扩展
阿育王之前时期
阿育王与佛教
阿育王之后时期佛教的扩展
第四章 佛教成功的原因
一 早期成功的原因
二 佛教此后扩展的原因
第五章 大乘佛教
小乘和大乘的词义
小乘和大乘的主要区别:空性或真如说
一 大乘兴起的诸因素
二 大乘的古老和原始发源地
三 大乘的主要特点
四 大乘哲学和文献
第六章 怛特罗佛教
怛特罗文献
一 怛特罗教的含义和性质
二 怛特罗教的起源
三 怛特罗教派别
四 怛特罗佛教评价
第四篇 佛教和印度文化
第一章 佛教在印度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佛教是一种新的宗教和文化吗?
佛教和印度教互相影响
第二章 佛教的社会哲学
佛教关于社会阶级起源的理论
佛教对待社会义务的态度
佛教作为社会变化的一种工具:佛陀是社会革命家?
佛陀和种姓制度:流行的观点及其评价
早期佛教与婆罗门:戈克尔的分析
佛陀对待妇女的态度
佛陀对待奴隶制和其他社会问题的态度
对待经济活动的态度
第三章 佛教的政治思想
政治学在佛教知识系统中的地位
国家和王权起源的社会契约论
国王的神性
国家的目的
国王对民众的责任
正法——王权的本质
遵行正法的转轮法王概念
佛教对待共和制的态度
第四章 佛教的历史学和历史哲学
一 佛教历史学产生的因素
二 佛教历史学的发展
三 历史哲学
第五章 佛教的教育体系
一 早期佛教教育
二 后期佛教教育
三 那烂陀大寺
第六章 佛教文献和艺术
一 对印度语言和文献的贡献
二 佛教对印度艺术的贡献
三 佛教和印度文化的其他一些方面
第五篇 衰落、消亡和复兴
第一章 衰落和消亡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起始时间
藏语资料对佛教最后时期及其衰亡的说明
一 佛教衰亡的内部因素
二 佛教衰亡的外部因素
第二章 佛教在现代印度的复兴
那烂陀寺遭到洗劫后的印度佛教
复兴的开始
法护和摩诃菩提协会
佛教两千五百周年和在缅甸举行第六次佛教结集
巴利语研究的复兴
印度佛教徒数量的增加
第三章 安贝卡和当代印度佛教
安贝卡
那格浦尔皈依佛法
安贝卡运动的“圣经”
安贝卡的一些有别于传统佛教的观点
对这一运动的评价
第六篇 附录
附录一 阿育王对佛教的兴趣在他即位前
附录二 弗沙密多罗·巽伽和迫害佛教
附录三 佛教国王弥兰陀
附录四 迦腻色迦和佛教
附录五 两位世亲和笈多王朝
附录六 戒日王本人是佛教徒吗?
附录七 设赏迦和佛教
附录八 波罗王朝时期的佛教
附录九 印度古代钱币上的佛教象征物和佛像
参考书目
译后记
作者简介
印度佛教史是202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印度] S.R.戈耶尔。
得书感谢您对《印度佛教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