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自然地理与城市发展纵览

福州自然地理与城市发展纵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福州自然地理与城市形态演变、城市化、城市发展进行了综合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福州的自然环境,福州的自然资源,福州的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福州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福州的城市化进程,水环境、绿地与福州城市景观,福州宜居城市与生态城市,福州智慧城市,福州的旅游形象与旅游品牌,福州的城市综合交通,福州的区域发展战略。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城市化及福州自然环境、宜居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城市发展研究方面的资料。

作者简介

编著者吴炳玉,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副教授。长期从事自然资源与环境、区域开发与土地利用及城市规划的教学与研究。主持或参与“福州城市空间扩展和土地利用结构演化研究”“地形图与管线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数字市政'综合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究”等福建省自然基金项目、福州市科技项目。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闽都文丛”总序

第一章 福州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质

一、地层

二、侵入岩

三、古火山

四、断裂构造

五、地体演变

第二节 地貌

一、地貌特征

二、地貌类型

三、地貌分区

第三节 气候

一、气候特征

二、气象要素

第四节 水文

一、水系、水文的特征

二、主要河流

三、主要湖泊

四、温泉

第五节 植被

一、植被类型

二、植被分区

三、植物种类

第六节 土壤

一、土壤类型

二、土壤分布规律

第二章 福州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矿产资源

一、非金属矿产

二、金属矿产

三、矿泉水

第二节 自然旅游资源

一、福州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

二、福州自然旅游资源的类型

三、滨江滨海和山水园林

第三节 海洋资源

一、潮间带生物

二、浅海生物

三、海洋生物

四、海盐

五、海洋新能源

第四节 陆地生物资源

一、动物

二、森林资源

三、茉莉花茶

四、物产资源

第三章 福州的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

第一节 城市形成与自然环境关系

一、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二、自然环境与福州城市的形成

三、自然环境促进福州城市的发展

四、闽都文化与自然环境

第二节 地质条件与福州城市发展

一、福州盆地棋盘式构造与山字形构造

二、城市环境地质的作用

三、滨海三角洲平原的水文地质

四、改善城市环境地质的措施

第三节 地貌条件与福州城市发展

一、地貌条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二、福州城市地貌与建设适宜性

第四节 福州城市化与城市气候

一、福州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

二、城区高温化的形成原因

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对策

第五节 福州城市发展与城市水系

一、城市水系生态

二、城市水系基本功能

三、城市发展对城市水系的影响

四、城区水环境建设方向

五、福州内河综合治理

第四章 福州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第一节 历史上的福州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池初建——汉晋时期

二、城市扩展——唐、宋时期

三、发展、完善——元、明、清时期

第二节 近代福州城市空间的分区

一、近代福州行政区——城内

二、近代福州商业、金融及工业区——南台

三、近代福州的工业区——马尾

四、近代福州文化、涉外区——仓前山

第三节 福州城市空间形态的现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福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二、福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方向

第四节 福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

二、城市空间形态扩展的主要特征

三、福州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

第五章 福州的城市化进程

第一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三、城市化的类型

第二节 福州城市化发展阶段

一、短暂发展时期

二、乡镇城市化时期

三、快速城市化时期

第三节 福州城市化现状

一、港口功能强化和深水港区位移

二、各类外向型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

三、国道扩改建和高速公路兴建

四、长乐国际机场建设

五、城市绿化美化

六、沿海集聚连片发展

七、工业化空间的拓展

第四节 福州城市边缘区发展

一、城市扩张概述

二、福州城市边缘区界定

三、城市边缘区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四、城市边缘区的用地结构和构成

五、城市边缘区存在的问题

六、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方向

第五节 福州新型城镇化

一、福州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福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态势

三、福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

四、福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

五、福州新型城镇化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 水环境、绿地与福州城市景观

第一节 水环境状况

一、区域水资源概况

二、内河概况

三、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内河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一、内河的重要性

二、内河治理工程

三、内河治理存在的问题

四、福州内河污染治理

第三节 城市滨水空间的营造

一、生态恢复的起缘

二、环境设计误区

三、城市生态恢复的原则

四、生态景观营造

五、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

第四节 城市绿地景观

一、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框架

二、绿地景观与城市特色

三、城市绿地景观特色构建

第七章 福州宜居城市与生态城市

第一节 宜居城市与生态城市概述

一、宜居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内涵

二、宜居城市的特征

三、生态城市的特征

第二节 福州宜居城市建设

一、现状

二、良好条件

三、打造宜居城市的对策

第三节 福州生态城市建设

一、福州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和潜力

三、生态功能区划

四、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

第八章 福州智慧城市

第一节 智慧城市概述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

二、智慧城市产生的背景

三、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

四、智慧城市形成的关键因素

五、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

六、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福州智慧城市建设

一、智慧福州发展现状

二、智慧城市建设所处阶段

三、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创建

第三节 智慧福州发展战略

一、智慧福州的战略目标

二、智慧福州的系统架构

三、福州的智慧产业

四、智慧福州战略拓展方向

第九章 福州的旅游形象与旅游品牌

第一节 旅游、旅游形象与旅游品牌概述

一、旅游

二、旅游形象

三、旅游品牌

第二节 福州的旅游形象定位

一、福州旅游的本底形象和支撑体系

二、福州旅游形象的现状

三、福州旅游形象定位的原则

四、福州旅游形象设计

第三节 福州旅游发展总体思路

一、福州旅游发展的机遇、问题与挑战

二、总体思路

三、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第四节 福州旅游品牌与产品体系

一、四大旅游品牌

二、九大旅游产品体系

三、特色精品线路

四、县域特色旅游

五、旅游产业体系

第十章 福州的城市综合交通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交通概述

一、交通重要性

二、交通影响内在机制

三、城市与交通相互促进

第二节 福州综合交通体系

一、对外交通系统

二、对内交通系统

第三节 福州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一、战略目标和发展重点

二、面向国际的交通

三、面向区域的交通

四、密集区内部交通

五、城区到周边组团交通

六、福州的轨道交通(地铁)

第十一章 福州的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 城市总体规划

一、福州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

二、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

三、城市发展总目标和发展策略

四、市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五、中心城区的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

六、中心城区绿地系统

七、城市特色和整体城市设计

第二节 区域发展对策措施

一、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二、构筑中心城市

三、改善投资环境

四、激活民间资本

五、改善人口素质结构

六、完善市场机制

七、加强制度创新

八、推进闽台合作,拓展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福州自然地理与城市发展纵览是202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吴炳玉 编著。

得书感谢您对《福州自然地理与城市发展纵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区域城市化模式与生态安全研究 电子书
本书在对区域城市化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生态安全制约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安全视角下我国区域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通往城市之路:农民工住房与市民化 电子书
在中国,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制约,农民工进城后未能实现社会身份和生活状态的“市民化升格”,进而影响了经济社会的转型。农民工市民化遭遇了怎样的制度藩篱和经济屏障?在此约束下的中国农民工城市化过程呈现怎样独特的面貌?城市住房及其运作机制如何阻碍了农民工的市民化?农民工在城安居及市民化的路径为何?本书从理论和实证层面解开了农民工市民化之殇的谜团,对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了有益的学术探索与思考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变迁与分层 电子书
本书运用严谨的量化方法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变迁背景下的社会分层。全书共三篇:一是旧制度的新变化,主要探讨户籍制、单位制、所有制等在改革与式微过程中带来的分层机制的变化;二是劳动力市场分割,聚焦于新的分割维度的出现、不同分割维度的比较以及分割证据的纵向检验;三是大学生就业分化,专门研究大学毕业生这个特殊劳动力群体的内部分化。
国际城市收缩问题研究 电子书
一本书从全球层面总结城市收缩的规律并研究中国自身的问题。
智慧城市:城市治理新路径 电子书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发展,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加速。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既是现实需要,也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本书旨在解决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中的难题,以城市治理的现状与瓶颈为出发点,探索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将静态单一的城市治理方式转变为动态的先进治理方式的实施路径,聚焦以智慧城市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治理新手段,开辟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本书适合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