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上册)

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上册)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清史研讨会聚焦新清史话题,辑录40篇论文。

内容简介

2010年8月9日至11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了“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德国以及中国两岸三地的近60名著名专家学者, 围绕清代政治史研究与回应“新清史”等主题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以历史叙事再现历史的场景,在反思历史中追求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解构,并从满人主体性与对满汉文化交融状态的考察出发,以理性的论证回应了“清代的国家与民族认同”等“新清史”的重要话题。本书即是此次会议的论文辑集,分为七个部分,一共四十篇文章,不仅打开一个全新的政治史研究的视野,激发了学界对“回归政治史”的强烈企盼;而且在对问题意识的构建、对学术思维的磨砺,以及学术理念与方法的突破上,都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简介

作者刘文鹏,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副所长,主要研究清代政治史、社会史。著有《清代驿传及其与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盛世背后:乾隆时代的伪稿案研究》《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合编)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一 对“新清史”的再认识:清朝的国家与民族认同

二 政治制度与权力结构:国家的秩序化管理

三 国家与社会:权力控制

四 官僚与政府:国家行政模式

五 思想与文化:理想政治的建构与政治文化的投影

六 区域研究的路径

七 历史叙事与反思历史

第一部分 对“新清史”的再认识:清朝的国家与民族认同

关于“新清史”的几个问题

一 “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符号

二 征服与同化

三 “新清史”

四 大清皇帝的多面性

五 边疆与帝国

六 重新以清朝为中心

清朝满人的“中国认同”——对美国“新清史”的一种回应

一 问题意识的由来与满人“中国认同”之确认

二 认同与再造:内涵及特征分析

三 清末满人的现代民族自觉与“中国认同”之演进——兼论其以“大同”论为核心的传统思想依据

四 结语:变与不变的“中国性”:多重认同的统一

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

一 接续治统与政治认同

二 崇儒重道与文化认同

三 多元一体与民族认同

四 结语

清代的帝王庙祭与国家政治文化认同

作为民族认同符号的黄帝——被创造的传统?

一 黄帝作为20世纪中国的政治符号

二 陕西黄帝陵——中华民族的记忆之场(lieu de mémoire)

三 作为汉族祖先的黄帝和晚清的排满运动

四 晚清时期的黄帝——单一群体的民族符号(national symbol)?

五 中华民国建立以来的黄帝崇拜

六 近现代中国对黄帝的重新评价——从帝国符号到民族符号,一种循环?

七 结论:黄帝和超族群性的普世统治

附录 中国历代黄陵祭文

参考文献

对从民族到国家历程的理论反思——兼论“满洲”的意义

一 从民族到国家的理论反思

二 中国北方民族的起源及其政治过程

三 “满洲”的内涵及其意义

汉族空间与民族处所

一 汉族空间

二 绘制汉族空间思想体系之“地图”

三 历史歧异时期无所不在的“气”的运行

超越“汉化论”与“满洲特性论”:清史研究能否走出第三条道路?

一 “新清史”与“旧清史”研究路径的差异

二 “新清史”研究的盲点所在

三 清史研究出现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

被译介的“新清史”——以“族”为中心的讨论

一 国内学界对“新清史”的了解

二 有关“新清史”译文的一些误译、漏译、回译等问题

三 以“族”为中心的讨论

四 小结

清朝史中的八旗研究

一 研究现状

二 如何回应“新清史”

第二部分 政治制度与权力结构:国家的秩序化管理

清前期“属州”考

一 引言

二 “属州”沿革复原

三 “属州”消失的分析

四 余论

“年选”考述

清太祖时期设部事实考

一 jurgan词义考证

二 jurgan(部、院)溯源

三 天命朝设部及其沿革

四 有关译文之商榷

晚清《外务部大臣年表》订误

一 那桐任外务部尚书兼会办大臣、会办大臣问题

二 徐寿朋卒日问题

三 联芳改署外务部右侍郎问题

四 光绪二十九年那桐卸署外务部左侍郎日期

五 光绪三十三年吕海寰任外务部尚书会办大臣日期

六 光绪三十三年梁敦彦署任外务部右侍郎日期

七 光绪三十三年邹嘉来署外务部右侍郎日期

八 光绪三十四年梁敦彦任外务部右侍郎

九 宣统元年世续任外务部会办大臣问题

十 宣统二年梁敦彦病免尚书兼会办大臣、邹嘉来补授尚书兼会办大臣日期

十一 宣统二年胡惟德转补左侍郎、曹汝霖补授右侍郎日期

十二 光绪三十三年邹嘉来卸署外务部右侍郎问题

制度执行与资源环境基础——光绪时期盛京围场捕牲定制的困境

一 围场资源环境基础与捕牲相关部门及定制

二 围场鹿羔减少与捕牲定制的调整

三 捕获鹿只定例送省喂养

清代外藩蒙古捐纳

清代科道“风闻奏事”权力的弱化及其政治影响

一 朝廷耳目:清初科道官员的地位

二 风闻奏事之权开始丧失

三 禁而后开:康熙中后期的再讨论与变革

四 明开实禁:雍乾时期对风闻奏事制度的变革

五 清代科道风闻奏事体制变革的特点和原因

六 尾声

试论雍正朝的开户政策

第三部分 国家与社会:权力控制

从北京庙会看清朝的统治政策

一 前言

二 北京藏传佛寺的宗教活动

三 蒙古王公朝觐活动

四 北京内城的庙会

五 清政府对北京庙会空间的控制

六 结论

“私欲”与“冤抑”共存:对清代京控的再思考

一 前言

二 关于史料与研究

三 争地的策略——由词讼到案件

四 因官方灾赈产生的控案

五 对地方豪族与京控者的打击

六 小结

清初社会传闻与皇权干预

一 “讹言繁兴”的清初时世

二 杜遏谣言:顺治朝对社会传闻的政治干预

三 整肃人心:康熙朝对社会传闻的皇权控制

晚清的卫生行政与近代身体的形成——以卫生防疫为中心

一 前近代的卫生防疫与身体约束

二 晚清卫生行政的引入及其基本内容

三 晚清卫生防疫对身体的干预

四 卫生行政与近代身体的生成

五 结语

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上册)是2012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刘文鹏。

得书感谢您对《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上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清代理藩制度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作者研究清代理藩制度的集大成之作。
清代卫所归并州县研究 电子书
一部研究清代卫所及其下辖屯户、屯田改归州县地方管理过程的作品。
身份、国家与记忆:西南经验 电子书
“中国”是不同区域“化学反应”的结果。
清儒之道:清代学者关于儒家之道的探寻、论辩与践行 电子书
清代既是儒家学说的总结期,又是儒家文化的衰落期。这本书带你看清代儒学的发展与挣扎。
清代名臣李光地 电子书
李光地是清代著名政治人物。作为清初名相,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在平息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治理水患、澄清吏治、奖掖学术、发展教育、选拔人才等实际事功方面,特别是在为清政府奠定思想统治的重心方面,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对康熙时代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考察了李光地近半个世纪的仕途生涯,系统梳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政绩,并对李光地的历史地位进行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