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日用:泰州学派平民主义美学的聚焦

百姓日用:泰州学派平民主义美学的聚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描绘出泰州学派学术思想的“生长轨迹”。

内容简介

泰州学派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术流派,在阳明后学中可谓富有革新精神和平民意识的一支。它的存在犹如一条河流,以王艮讲学授徒为滥觞,不断发展壮大,到王栋、 王襞、颜钧、何心隐、罗汝芳等“一代高似一代”,形成波澜壮阔之势,继而余波荡漾远及李贽、焦竑等豪举之士、宿学巨儒,直至终汇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海。

泰州学派美学立足于先儒的理论体系,提炼出“百姓日用”这一核心范畴作为美的本体,并围绕它构建起完整的学术框架:以灵气氤氲的“生”作为“百姓日用”之美的根本特征,以躯体与精神有机 融合的下层大众之“身”作为“百姓日用”之美的创造主体,以人们在“百姓日用”间完善自我的“修”为审美创造实践,以人们体验“百姓日用”时获得的根本真实的“乐”作 为审美感受,整个体系完善清晰而富有鲜活的勃勃生机。

因此泰州学派“百姓日用”美学不仅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还直接影响了明清之际审美观念的深刻变革。

作者简介

作者邵晓舟,1976年生,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美学、文学理论和创作研究,为扬州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章 论“百姓日用”

第一节 “百姓日用”的内在意涵

第二节 “百姓日用”的外在呈现

第二章 泰州学派美学本体论

第一节 作为人之本体的“百姓日用”

第二节 作为美之本体的“百姓日用”

第三节 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美学

第四节 泰州学派“百姓日用”美学的当代审视

第三章 泰州学派美学审美特征论

第一节 “百姓日用”之美的特征

第二节 “生”——审美特征论的核心范畴

第四章 泰州学派美学审美主体论

第一节 作为生存实践主体的“身”

第二节 作为审美创造主体的“身”

第五章 泰州学派美学审美创造论

第一节 作为实践工夫的“修”

第二节 “修”之审美创造实践

第三节 “修”之审美创造实践个案

第六章 泰州学派美学审美体验论

第一节 “乐”——审美感受的本质

第二节 审美体验的实践方式

第七章 泰州学派美学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百姓日用”与明清园林美学的“宜”范畴

第二节 “百姓日用”与李渔“取景在借”观点

结语

参考文献

从王银到王艮(代后记)

百姓日用:泰州学派平民主义美学的聚焦是2021年由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作者邵晓舟。

得书感谢您对《百姓日用:泰州学派平民主义美学的聚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清代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研究 电子书
本书放眼清代学术版图,在经学与地域学派的互动关联中,从细读《论语》诠释文本出发,注重地域学派形成发展及相互影响变异的比较观照,深入辨析不同地域学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深度审视清代《论语》诠释的种种形态和复杂问题,清晰勾勒清代吴派、皖派、扬州学派、常州学派、浙东学派、岭南学派、湖湘学派《论语》诠释的鲜明个性和治经风格。本书呈现有别于传统研究的新观点、新形态,对拓展经学研究领域有所裨益,为传统经学的现代
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于英美学者理论的分析 电子书
本书着重梳理和分析了活跃在英美地区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及后马克思主义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整体叙述上遵循了“具体的总体”研究方法,在总体层面,分析了英美学者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心路历程、研究方法、理论特征和学术影响;在具体层面,分析了五种思潮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个性化内容。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 电子书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梁涛力作,对儒学的当代价值、现实意义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构想。
美学纲要·美学精要 电子书
《美学纲要》是1913年克罗齐受美国赖斯学院院长之邀,为该校落成典礼撰写的讲演稿,是对《美学的理论》中探讨的美学问题的扩展和深化,它充分论述抒情直觉及艺术创造的理论、批评及文学艺术史的方法论。《美学精要》是克罗齐于1928年为《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四版撰写的“美学”条目,是对克罗齐美学思想的简明、全面的概述,内容涉及艺术作为独立的精神形式,美学作为哲学学科,艺术与语言、艺术与修辞学、艺术与哲学、诗人
卢梭美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回归自然”是卢梭全部思想的核心,“自然”“自由”“情感”是理解其核心思想的关键词和经纬线,而这三者又是贯穿西方近现代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研究卢梭的美学思想,应在由“自然”“自由”“情感”所构成的现代性问题关联域中做整体考察。本书以启蒙时代的文化及美学思潮为背景,探讨卢梭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概貌、潜在逻辑体系、主要理论范畴、现代价值阐释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而探究其对于当下美学与文化建设的正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