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介绍了立足于中国文化特异性进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自1978年恢复重建以来,立足于本土行动的研究实践,催生了“文化自觉”的信心和勇气。一种以中国社会转型为中心的研究实践,从21世纪开始焕发生机。其理论抱负就是要真切地面对中国的变革现实,以系统描述、理解与解释置身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人心理和行为的逻辑和机制。
本书介绍了集体记忆传递、社会表征论、认知失调论、制度民族志和希金斯的理论体系,并对群际不平等、儿童贫困表征、身高制度和分化的未来生活预期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作者简介
作者方文,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有不少成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开启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自觉”
一 1967年:透视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时间线索
二 统一的学科概念框架的建构:解释水平
三 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主宰范式
四 “文化自觉”的阶梯
鸣谢
第一编 社会心理学理论范式前沿
集体记忆传递的社会心理逻辑
一 引言
二 基于社会信息传播的集体记忆共享
三 基于符号互动的集体记忆重塑
四 基于认同建构的集体记忆传递
五 集体记忆社会传递过程模型
六 讨论与展望
将社会表征带入中国语境
一 引言:无处不在的表征
二 莫斯科维奇的典范研究
三 挑战社会心理学的个体主义传统
四 突破还原主义的研究路径
五 对社会表征路径的批评与回应
六 将社会表征路径带入中国语境
七 两个可能的应用方向
八 结语:社会表征论的学科创新启示
认知失调论60年
一 经典认知失调论的石破天惊
二 论辩与修正:刺激效应还是动机效应?
三 整合的新视角模型:“不一致”还是“后果”?
四 失调中的“自我”之争
五 群体认同视域下的认知失调
六 当代认知失调领域的其他进展
七 结语
制度民族志的理论与实践
一 引言
二 制度民族志的概念框架
三 制度民族志的典范研究
四 将制度民族志带入中国实践
五 结论与讨论
希金斯的理论体系述评
一 引言
二 知识激活论
三 认知与行为体系的塑造
四 动机理论:超越享乐原则
五 结论与讨论
第二编 分化的社会心理过程
群际不平等:福瑞尔的理智探险
一 族群间学业成就差异与教育政策评估
二 群体身份的经济学分析
三 反歧视政策的经济学机制
四 结语
儿童贫困表征:年龄效应与城乡效应
一 导论:相对贫困之殇
二 为经济短缺表象所遮蔽的贫困研究
三 研究框架:以儿童贫困表征为中心
四 贫困表征的年龄效应
五 贫困表征的城乡效应
六 异质化的贫困者意象:城乡儿童之对比
七 结语:构建去范畴化的精准扶贫策略
“身高制度”批判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青年矮男的“遭遇”
三 青年矮男“刻板印象”的内容
四 青年矮男的刻板印象威胁
五 青年矮男刻板印象的制度化
六 讨论
分化的未来生活预期:公平感的中介作用
一 社会阶层、公平感与未来预期
二 研究设计
三 未来预期的阶层差异
四 公平感的中介作用
五 讨论与总结
铸就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之魂”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方文。
得书感谢您对《铸就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之魂”》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