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之魂”

铸就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之魂”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介绍了立足于中国文化特异性进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自1978年恢复重建以来,立足于本土行动的研究实践,催生了“文化自觉”的信心和勇气。一种以中国社会转型为中心的研究实践,从21世纪开始焕发生机。其理论抱负就是要真切地面对中国的变革现实,以系统描述、理解与解释置身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人心理和行为的逻辑和机制。

本书介绍了集体记忆传递、社会表征论、认知失调论、制度民族志和希金斯的理论体系,并对群际不平等、儿童贫困表征、身高制度和分化的未来生活预期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作者简介

作者方文,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有不少成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开启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自觉”

一 1967年:透视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时间线索

二 统一的学科概念框架的建构:解释水平

三 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主宰范式

四 “文化自觉”的阶梯

鸣谢

第一编 社会心理学理论范式前沿

集体记忆传递的社会心理逻辑

一 引言

二 基于社会信息传播的集体记忆共享

三 基于符号互动的集体记忆重塑

四 基于认同建构的集体记忆传递

五 集体记忆社会传递过程模型

六 讨论与展望

将社会表征带入中国语境

一 引言:无处不在的表征

二 莫斯科维奇的典范研究

三 挑战社会心理学的个体主义传统

四 突破还原主义的研究路径

五 对社会表征路径的批评与回应

六 将社会表征路径带入中国语境

七 两个可能的应用方向

八 结语:社会表征论的学科创新启示

认知失调论60年

一 经典认知失调论的石破天惊

二 论辩与修正:刺激效应还是动机效应?

三 整合的新视角模型:“不一致”还是“后果”?

四 失调中的“自我”之争

五 群体认同视域下的认知失调

六 当代认知失调领域的其他进展

七 结语

制度民族志的理论与实践

一 引言

二 制度民族志的概念框架

三 制度民族志的典范研究

四 将制度民族志带入中国实践

五 结论与讨论

希金斯的理论体系述评

一 引言

二 知识激活论

三 认知与行为体系的塑造

四 动机理论:超越享乐原则

五 结论与讨论

第二编 分化的社会心理过程

群际不平等:福瑞尔的理智探险

一 族群间学业成就差异与教育政策评估

二 群体身份的经济学分析

三 反歧视政策的经济学机制

四 结语

儿童贫困表征:年龄效应与城乡效应

一 导论:相对贫困之殇

二 为经济短缺表象所遮蔽的贫困研究

三 研究框架:以儿童贫困表征为中心

四 贫困表征的年龄效应

五 贫困表征的城乡效应

六 异质化的贫困者意象:城乡儿童之对比

七 结语:构建去范畴化的精准扶贫策略

“身高制度”批判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青年矮男的“遭遇”

三 青年矮男“刻板印象”的内容

四 青年矮男的刻板印象威胁

五 青年矮男刻板印象的制度化

六 讨论

分化的未来生活预期:公平感的中介作用

一 社会阶层、公平感与未来预期

二 研究设计

三 未来预期的阶层差异

四 公平感的中介作用

五 讨论与总结

铸就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之魂”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方文。

得书感谢您对《铸就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之魂”》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电子书
揭示现代政治、社会、组织运行的心理学密码。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从人猿到社会人的心智进化之路 电子书
讲述一个人类思维诞生的故事,故事将以我们的祖先类人猿作为开头,以现代人类和他们的文明结束。
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手册 电子书
基层心理工作者实务书,一线专业人士主导编撰,多角度地阐述了心理服务相关的工作内容。
眼动追踪与中文阅读(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论丛) 电子书
本书就研究成果在深化中文眼动阅读模型的建构,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释。
精神障碍康复: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文库·社会工作研究系列) 电子书
本书可以直接用来培训我国精神医疗社工工作人才,推进精神病康复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