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性治理:中国城市摊贩监管中的政府行为模式

模糊性治理:中国城市摊贩监管中的政府行为模式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在“追问”和“解答”之间,作者尝试反思和探寻中国公共行政学的想象力。

内容简介

本书以最近十年(2002-2012年)的中国(内地)城市摊贩监管实践为研究领域和事实来源,主要聚焦于摊贩监管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旨在揭示中国城市政府摊贩监管的深层“逻辑”,即政府在摊贩监管领域所使用的诸多政策工具、治理机制或行动策略之间的“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稳定形态,以及这种关系形态得以发生、运转和生效的内在机理。在很大程度上,对摊贩监管“逻辑”的揭示可以等同于摊贩监管中政府行为的“本质”考察。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序言

第1章 中国城市摊贩监管中的政府行为及其理论意义

1.1 研究问题

1.2 研究述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 研究路线与本书结构

第2章 摊贩与摊贩监管:几项基础工作

2.1 摊贩的内涵、类型与特征

2.2 摊贩现象的问题化:一个双重作用的过程

2.3 摊贩监管的特质、属性与困境

2.4 “城管主导”的摊贩监管:潜台词与元现象

第3章 城市政府的边缘性治理:中国城市摊贩监管的模式定位

3.1 比较与模式定位

3.2 城市政府摊贩监管模式:一项系统比较

3.3 总结

第4章 中心工作与边缘性治理:中国城市摊贩监管的政策变迁

4.1 中心工作与边缘性治理:中国城市摊贩监管演变机理

4.2 中国城市摊贩监管政策变迁:一项监管史考察

4.3 总结

第5章 边缘性治理的技艺:中国城市摊贩监管逻辑的经验分析

5.1 扎根理论方法的分析步骤

5.2 数据与编码

5.3 理论陈述:中国城市摊贩的模糊性治理

5.4 总结

第6章 中国城市摊贩监管缘何稳定于模糊性治理?

6.1 新多源流模型:一个政策行动选择分析框架

6.2 “模糊性治理”的发生机制与过程

6.3 总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其拓展

7.1 模糊性治理:在事实与诠释之间

7.2 中国政府行为研究:一个亟须重视的领域

7.3 研究不足与结论适用

参考文献

后记

索引

模糊性治理:中国城市摊贩监管中的政府行为模式是2016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孙志建。

得书感谢您对《模糊性治理:中国城市摊贩监管中的政府行为模式》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政府治理评论(第3卷) 电子书
《政府治理评论》为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贵州省欠发达地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学术集刊,以解决中国各区域及各级政府的治理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己任,着力打造欠发达地区政府治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交流平台。本刊注重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提倡建设性的学术对话,致力于提升政府治理研究的质量。本辑是第3卷,设有五个专题:乡村振兴专题、公共治理专题、民族国家与地方治理、社会保障专题、书评
公共治理中的基层实践案例 电子书
本书是深圳大学MPA教育中心的任课教师,基于自己的专业研究,结合MPA的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针对公共管理及基层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在调研获取的一手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自主开发的本土案例。本案例集共收录案例10篇,涉及到公共治理中的几大主题:一是公共政策方面的,二是改革创新方面的,三是基层治理方面的。
贵州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研究 电子书
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政府治理能力研究成为热点。本书以贵州省地方政府为对象,选取代表性样本,采用案例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分别从贵州省县级政府治理基本现状调查、基于组合赋权的贵州省9个市州政府治理能力评价研究、贵州省基层政府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建设研究、贵州省社会治理创新促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研究四个板块,对贵州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经济增长和收入差别变动中的中国城市贫困 电子书
本书共十一章,内容包括:绪论:选题背景及思路;增长、收入差别与贫困关系的理论述评;中国城市贫困现状及趋势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收入差别变动与城市贫困;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贫困;基于家户特征的城市贫困致贫因素分析;中国城市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中国城市贫困治理的经验实践;普惠金融视角下的城市贫困治理;中国城市贫困治理道路的特色;面向未来的我国城市贫困治理。
中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模式研究:来自珠三角的调查 电子书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地实证研究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著作,作者选择深圳市、佛山市顺德区、珠海市、广州市四地作为研究案例,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利用统计数据,从职能转变、机构整合、政府效率、民众满意度等方面探讨大部制改革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革的方向,具有较高的学术创新价值,对于弥补国内对大部制改革证实研究的匮乏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