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内容简介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美好社会的过程。它历经了社会主义理论从乌托邦到对现实的认识、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的演进。历经风风雨雨的五百余年,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页。本书从理论、运动和制度三个层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其中重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总结了其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
作者孔寒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东欧社会发展、中苏关系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 从多元的社会主义思想到多样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一章 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
一、什么是资本主义
二、社会主义思想的渊源
三、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1.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2.18 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3.19 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二章 19世纪欧洲的主要社会主义流派
一、英国的社会主义
1.工联主义
2.费边主义
二、法国的社会主义
1.无政府主义
2.工团主义
三、德国的社会主义
四、俄国的社会主义
1.巴枯宁主义
2.克鲁泡特金主义
3.民粹主义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转变”
3.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1.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3.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4.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运动的分化与对立
一、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二、社会主义政党的出现
1.德国社会民主党
2.西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
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4.中欧和东南欧的社会主义政党
三、社会主义国际组织的建立
1.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2.第二国际
四、社会主义运动的分化
1.修正主义的出现
2.社会民主党的分裂
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分裂
4.民主社会主义
五、共产国际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对立与合作
1.三个国际的关系演变
2.反法西斯主义的统一战线
3.苏德关系对反法西斯主义统一战线的影响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
1.列宁的革命理论
2.1917年的二月革命
3.十月革命
二、苏俄的社会主义标识
三、苏俄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1.政治制度
2.经济制度
4.军事制度
第六章 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列宁去世后联共(布)的党内斗争
1.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
2.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争论
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肃反运动
1.社会主义工业化
2.农业的全盘集体化
3.肃反运动
三、苏联模式的形成
1.苏联模式的主要内容
2.苏联模式产生的背景和根源
3.苏联模式的时空适应性
第七章 苏联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和东欧的出现
一、二战爆发之前苏联与西方大国的关系
1.法西斯的崛起与英法的绥靖政策
2.苏联的对外政策
二、二战之前东欧地区的社会发展
1.东中欧和东南欧国家的早期历史
2.东中欧和东南欧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东欧的形成
1.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2.欧洲的分裂
3.民主德国的建立
第八章 东欧的人民民主制度
一、人民民主制度的确立
二、人民民主制度的表现
1.多种类型的政治制度
2.以恢复经济和土地改革为主的经济制度
三、人民民主制度的终结
1.冷战的爆发
2.东欧人民民主制度的终结
第九章 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行
一、苏联和东欧国家同盟关系的建立
1.苏联同东欧国家的密切关系
2.共产党情报局
3.经济互助委员会
4.华沙条约组织
二、苏联经济模式在东欧的确立
三、南斯拉夫与苏联的冲突
1.苏南之间矛盾的由来
2.南斯拉夫的自治、不结盟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东欧各国党内的清洗运动
1.清洗“铁托分子”
2.清洗“右倾民族主义分子”
3.清洗犹太裔的领导人
第十章 苏联模式在中国的移植
一、中国采用苏联模式的必然性
1.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3.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
二、全方位学习苏联
1.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学习苏联的经济运行体制和管理体制
3.学习苏联的高等教育
4.学习苏联的政治体制
三、中苏两国的“蜜月”期
1.赞扬中苏友好
2.歌颂斯大林
3.密切的经济关系
第十一章 苏共二十大及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一、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1.和平共处总路线
2.“秘密报告”
二、波兰的波兹南事件和十月事件
1.斯大林去世后东欧的社会动荡
2.波兹南事件
3.十月事件
三、匈牙利事件
1.纳吉的改革尝试
2.裴多菲俱乐部
3.匈牙利事件
四、苏联模式在中国的强化
1.中国党对斯大林的评价
2.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
3.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
第十二章 苏东国家20世纪60—80年代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二十大以后苏联的社会发展
1.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
2.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政策
二、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发展
1.波兰的社会动荡
2.匈牙利的“静悄悄的改革”
3.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
三、南斯拉夫的社会发展
1.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完善
2.南共联盟集权与分权之争
四、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的社会发展
1.齐奥塞斯库时代的罗马尼亚
2.阿尔巴尼亚极左的社会主义实践
五、民主德国和保加利亚的社会发展
1.社会发展稳定的民主德国
2.保加利亚“成熟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第十三章 苏联东欧的剧变
一、苏联政治制度的变化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多党制的确立
3.最高权力机构的变化
二、苏联的解体
1.各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
2.“八一九”政变
3.苏联的消失
三、东欧剧变的内外动因
1.东欧国家的社会危机
2.国际环境的变化
四、东欧国家的急剧社会变革
1.波兰的剧变
2.匈牙利的剧变
3.捷克斯洛伐克的剧变
4.民主德国的剧变
5.其他东欧国家的剧变
第十四章 欧洲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
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民主党
1.社会民主党理念的转变
2.各国社会民主党的具体实践
二、二战后社会民主党的黄金时期
1.社会民主党理念的新变化
2.社会民主党的执政措施
3.民主社会主义的模式
三、全球化时代的社会民主党
1.全球化时代社会民主党面临的挑战
2.第三条道路
第十五章 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
一、越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二、老挝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三、朝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四、古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五、蒙古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结语
后记
世界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是201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孔寒冰。
得书感谢您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