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那些抗战时期来华帮助或直接间接参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外国友人们。

内容简介

本书除了绪论和结语外,本书主体部分分为5章,分别介绍新闻记者,军事顾问或高级军官,医护人员,从教育、经济、难民救助等各个方面帮助中国抗战的人士,参与反战活动的被俘日军官兵,各种帮助中国抗战的外国人的典型代表。

本书是广大读者了解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联合抗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良好读物。作者采用大量的资料和生动的描述,为读者再现了那段光辉的历史。

作者简介

作者杨菁,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华民国史,兼任浙江省历史学会理事、浙江省台湾研究会理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导论

第一章 宣传中国的抗战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新闻宣传

一、日本的宣传与西方大国的态度

二、“借口说话”

第二节 斯诺

一、中国革命的“报春燕”

二、斯诺的报道客观而独立吗?

第三节 史沫特莱

一、多产作家兼社会活动家

二、耿直而不尽“客观”的报道

第四节 贝特兰

一、获得罗德斯奖学金的英国学者

二、“与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三、参加“保卫中国同盟”工作

第五节 爱泼斯坦

一、在中国长大的犹太人

二、战地记者

三、一位没有国籍的新闻人员

第六节 谢伟思

一、出生在成都的美国外交官

二、以“美国军事观察小组”身份进驻延安

三、给华府的政策建议

第二章 军事援助

第一节 中国的抗战准备与外援

一、抗战准备

二、军事合作与援助

第二节 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

一、驾机飞援中国

二、战斗在中国上空

第三节 史迪威

一、奉命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中国通”

二、打通中印公路

第四节 陈纳德

一、投身中国空军建设

二、组建“飞虎队”

三、与史迪威的“陆空战略之争”

第三章 医疗救护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国际医疗救护

一、战时中国的医疗救护

二、抗战中的国际援华医疗队

三、外籍医生与战区的医疗卫生工作

第二节 马海德

一、为医学研究来到中国

二、受宋庆龄之荐赴陕北

三、扎根中国的洋顾问

第三节 白求恩

一、参加反法西斯战争

二、致力改善抗日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事业

三、战斗在晋察冀

第四节 柯棣华与印度援华医疗队

一、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

二、奔赴华北战场

三、又一名中共党员

第五节 犹太裔医生

一、背井离乡来到中国

二、战斗在抗日前线

第四章 人道救助与经济技术支持

第一节 外国侨民与沦陷后的南京

一、留在南京的外国侨民

二、救助难民

三、揭露日军暴行

第二节 艾黎与“工合”

一、“工合”运动的灵魂人物

二、从办合作社到办学

第三节 燕京大学的外籍教师

一、司徒雷登与“孤岛时期”的燕京大学

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洋教授

第五章 反战的日俘

第一节 日记、书信中的战争

第二节 延安日本工农学校

第三节 与中国同志并肩作战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一)档案史料汇编

(二)年谱、日记、回忆录

(三)报刊资料

索引

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抗日战争专题研究)是2021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杨菁。

得书感谢您对《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抗日战争专题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西藏的阿里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北线“无人区”;西藏的风格;去日土,看岩画;古格怀古;神山和圣湖等。
我的情结 电子书
本书记录了傅志寰同志的求学之路、社会经历、管理实践和记忆随想。
远去的亲人 电子书
本书记载了作者陈维秀自认识蒋汉杰开始的直至陈维秀离开人世这一段时期有关于蒋家的家族历史以及当时上海地下党员生活的真实写照。陈维秀,祖籍江苏无锡玉祁镇。由母亲作主,19岁嫁给姐夫——商人蒋汉杰。从1939年至1953年养育了五个子女。上海解放前她作为家庭主妇协助丈夫和子女进行地下工作。解放以后进入中国畜产公司上海分公司,直到1973年退休。2000年前后,她开始撰写蒋汉杰家史,历经数年完稿。她为蒋家
厦门的兴起 电子书
本书系统论述了清朝时,厦门作为一个沿海贸易港口的兴起过程及其在沿海贸易中的地位,向我们揭示了厦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历史逻辑,展示了厦门乃至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的生动细节。对于我们今天深度认识厦门商港由来之路及其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未来厦门城市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永远的战士 电子书
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英雄的精神永世长存。2018年,山东省委老干部局、省委离退休干部工委开展征集山东老战土历史资料工作。邹城市老干部局以此为契机,联合有关单位启动了“永远的战十”征文活动,以参战老战十为记录对象,讲述战争故事,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历时半年,组织30个单位80多名下作人员入户采访600多人次,查阅人事、军史、党史等资料,形成书稿42篇近30万字,真实记录了老战士的战斗经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