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运用“满铁”和报刊史料,对日本对东北的殖民统治进行研究。

内容简介

日本通过建立机构、制定法令政策,对伪满洲国进行政治和军事统制。对东北工、农、商、金融业进行统制并使之军事化;对教育、宗教、新闻出版、视听实施统制。对民众的思想意识进行控制,以培养“顺民”与奴性,一步步把中国东北纳入他的殖民体系中,为其侵略战争服务。

作者简介

作者贾小壮,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抗日战争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导论

第一章 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统治

第一节 由“内博外侵”到“四头政治”之统一

第二节 欺世盗名:日本对伪满洲国的“国家”统治

第三节 防范与高压:日本对中国东北民众的阶级统治

第二章 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统治

第一节 日“满”共同防卫政策与军事机关控制

第二节 日本对伪满洲国军的整肃与控制

第三节 哗变反正:伪满洲国军对日本军事统治的反抗

第三章 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统治

第一节 以服务军事为旨归的经济统治机构与政策调整

第二节 金融统治:建立以日本势力为中心的东北金融体系

第三节 交通统治:建立军事化的中国东北交通体系

第四节 工、农业统治:具象为军事化的殖民经济

第四章 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教育统治

第一节 制度设定:教育统治的机构调整与“法制化”

第二节 建立培植、检定和改造为一体的教师管控体系

第三节 学校结构与教学内容的“除旧立新”

第四节 统治全面化:开展社会教育与双层督导

第五章 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新闻出版统治

第一节 主导新闻出版背景下日本攫取统治权的必要性

第二节 专门统治机构设定与“合法化”保障

第三节 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新闻出版业的摧残与统治

第六章 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视听界统治

第一节 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视听界的统治机构及法令

第二节 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电影业的统治

第三节 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电信业的统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抗日战争专题研究)是2022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贾小壮。

得书感谢您对《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抗日战争专题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新时代理论宣传工作专题研究 电子书
本书选取十个专题,新时代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根本任务、实践要求、受众需求、路径选择、载体特点、环境状态、现实优势等,并进行了宣传效果的个案调研,探讨如何使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做好新时代党的理论宣传工作。
朋友在先:中国对乌干达卫生发展援助案例研究 电子书
在对外发展援助是国与国之间重要的外交手段之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既是受援国也是援助国,作为援助国,非洲曾是我国重点援助的地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即对非洲地区开展援助,援助的规模日益扩大,援助的金额日益增加,援助的模式日益多样化,而卫生发展援助即其中的援助模式之一。本书以乌干达为焦点,从医疗发展援助角度切入,分析评判中国对乌干达卫生发展援助的模式、特点以及援助的有效性。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史料编纂及当代价值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共分为劳模与劳模文化、劳模文化史料、劳模文化价值三大板块。第一板块集中展示了对劳模、劳模文化、劳模精神等相关内容的研究;第二板块是对以黑、吉、辽三省为代表的东北地区的劳模文化史料研究的概述;第三板块则是在前两个板块的基础上集中展示不同学者对劳模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相关研
日本文化法治 电子书
本书对日本文化法治历史变迁做了梳理,并剖析了日本文化行政法治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律保障实施现状;重点从电影、音乐、广播电视、出版、游戏、广告和互联网七个文化产业领域入手,梳理了日本上述各领域的法律制定缘起、具体内容及其发展沿革和实施情况,探讨了日本政府及各行业协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举措;分析了日本文化法治存在的问题,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可资中国借鉴之处。
大贺莲 花开世界:日本的莲花外交 电子书
本书介绍大贺莲在日本的发现、命名历程,研究进展,大贺一郎与大贺莲的关系,与日本宗教界、政界的关系如与日本皇室的关系、日本政坛借助大贺莲从事外交的情况,如“中日友谊莲”、日本在东南亚的莲外交等。此外,本书在叙述大贺莲的传奇经历过程中,也穿插着对发现和研究者大贺一郎的介绍,如介绍大贺的生平事迹,学术传承,以及在中日友好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