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交通考古

秦汉交通考古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部以考古学方法研究交通史和交通文化的论著。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通过对秦汉道路、桥梁、交通工具的考古工作实践,结合简牍、碑刻、画像、瓦当等文物资料和史籍文献提供的信息,就秦汉交通规划、交通建设、交通管理、交通与社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关系,与交通相关的礼俗制度以及其他相关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考察,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见解。

作者简介

作者王子今,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古代史专业。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武关道蓝桥河栈道形制及设计通行能力的推想

一 武关道:联系秦楚的重要通路

二 蓝桥河栈道遗迹考察

三 蓝桥河栈道的通行条件

四 蓝桥河栈道的选线和施工:工程史视角的考察

“汉三颂”交通工程技术史料丛说

一 说“格”“阁”

二 说“高格”“高阁”“桥阁”

三 说“接木相连”“木石相距”

四 说“石”“石道”

五 说“舆”“车”“载乘”

六 说“鐉烧”

七 说“刻臽”

八 说“柙致土石”

秦汉“复道”考

一 秦汉宫廷“复道”

二 “复道”形制

三 作为军事防御设施的“复道”

四 “复道”和“阁道”

五 秦汉“复道”兴起的时代条件

秦汉“甬道”考

一 “甬道”形制解说

二 历史旁证之一:西晋“御道”“两边筑土墙”

三 历史旁证之二:唐长安的“夹城”

四 服务于军运的“甬道”

五 “路沟”非“甬道”辨

六 交通工事构筑

七 “甬道”衰微原因推想

秦直道石门考察

一 石门遗存

二 “石门”与秦晋石门之战

三 “石阙”与“石关”

四 秦人意识中“门”的神秘意义与“秦北门”探索

五 石门扶苏传说

试说秦烽燧——以直道军事通信系统为中心

一 军事通信方式与军事交通体系的建设

二 秦“燔燧”制度

三 秦直道烽燧遗址考察

四 直道的“亭”与相关设置

五 关中的“烽燧”史

六 烽燧信号攻守兼用的意义

秦直道九原“度河”方式探讨

一 “秦直道沿途所经最大的一条河流”

二 周穆王“沈璧于河”

三 赵武灵王经营北河与“直南袭秦”计划

四 战国策士关于“秦下甲云中、九原”的设想

五 “河”与蒙恬九原军事建设

六 直道“度河”的可能形式

七 关于卫青“梁北河”

八 王莽“填河亭”地名

九 “宜梁”县名推想

汉代拱桥考述

一 “”与“高梁”:先秦拱桥出现的可能性

二 汉代的拱桥

三 拱桥始建年代

四 拱桥史若干误识的澄清

五 西汉拱桥建造的技术条件

阴山岩画古车图像与早期草原交通

一 阴山岩画所见古车图像

二 轩辕传说:车辆发明与上古文明的进步

三 草原交通的历史意义

四 穆天子西行路线

五 若干阴山“车辆岩画”的年代推定

六 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岩画古车图像的综合考察

四川汉代画像中的“担负”画面

一 “负笼土”

二 “千里负担”

三 “担负之苦”

四 四川汉代画像“担负”史料

秦汉驿道虎灾——兼质疑几种旧题“田猎”画像的命名

一 秦汉虎患

二 危害交通的“虎暴”“虎患”

三 “崤、黾驿道多虎灾”

四 汉代画像表现的驿路虎灾

五 秦二世“梦白虎啮其左骖马”解说

六 “持虎”与“建虎旗”

七 秦汉生存环境与“多虎”的原因

八 汉墓驿路“虎灾”画像的意义

汉代神车画像

一 龙车

二 鱼车

三 虎车

四 鸟车

五 鹿车

六 “斗为帝车”

七 神车画像体现的人世交通形式

放马滩秦地图与林业交通

一 放马滩秦地图在地图史上的地位及其应用价值

二 放马滩秦地图反映的林业开发信息

三 放马滩秦地图交通史料的认识

四 关于放马滩秦地图性质的推定

马王堆汉墓古地图交通史料研究

一 交通道路图示

二 “泠道”和“龁道”

三 “箭道”疑问

四 乡里道路与“封”“障”

五 “波”与水道

六 关于“复道”

七 古地图文化信息与南楚交通形势

荥经何君阁道石刻再发现的意义

一 交通建设纪事石刻的工程史料价值和交通史料价值

二 何君阁道石刻的发现和再发现

三 汉代西南夷交通和“南方丝绸之路”的新认识

秦“封”试探

一 秦穆公“封殽尸”故事

二 封界的原始意义

三 秦直道的“石关”“封峦”

四 “封”与“鄂博”“敖包”

五 秦军史和罗马军史的对读

秦陵步兵俑的“行縢”

一 秦俑“行縢”的考古记录

二 秦俑“行縢”的考古研究

三 说“行縢”非“汉服之制”

四 “行縢”使用“兵种”说及“等级”说补议

五 关于“行縢”的形制

六 “行縢”于交通史的意义

汉代民间的玩具车

一 项橐身份标志

二 “鸠车”文物实证

三 许阿瞿画像“鸠车”游戏

四 “泥车”等儿童玩具的交通文化分析

释里耶秦简“端行”

一 里耶“端行”简文

二 对“端行”的不同解说

三 借助语言学的讨论:“端行”即“直行”

秦法“刑弃灰于道者”试解

一 关于“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二 商君之法,刑弃灰于道者

三 “刑弃灰于道者”立法动机的分析

四 神秘的“灰”

五 汉武帝“止禁巫祠道中者”

秦汉时期湘江洞庭水路邮驿的初步考察——以里耶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为视窗

一 先秦水上航路

二 里耶秦简水驿资料

三 张家山汉简:南郡江水以南,至索南水,廿里一邮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津关令》所见五关

一 《津关令》中的五关

二 五关的地位

三 广义的“关中”

四 关于“扞关”

五 五关构成的南北轴线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所见巴蜀县道设置

一 珍贵的地方行政史料

二 陴·阆中·符·垫江

三 巴蜀的“道”

四 “秩”与县道经济水准和行政难度

关于居延“车父”简

一 《车父名籍》遗存

二 “转输”运动和“转输”人

三 关于车序编号

四 “车父卒”与“车父车卒”

五 “车父”与一般“戍卒”

六 关于“卒史车父”

汉简所见“就人”与“将车人”

一 “就”与“就人”

二 “将车”人身份

三 车人·车子·车士

汉代西北边境关于“亡人”的行政文书

一 汉代西北边境简牍资料中有关“亡人”的信息

二 有关“亡人”的行政文书

三 官文书资料反映的汉帝国的“亡人”政策

四 “客民赵闳范翕”出亡案例

居延简文“临淮海贼”考

一 居延汉简所见“临淮海贼”

二 “海贼”活动与治安史、军事史、交通史

三 西汉与新莽时期的海上反政府武装

四 居延“海贼”简文的年代分析

五 “海贼”与“江贼”

长沙东牌楼汉简所见“津史”“津卒”

一 津史·津吏

二 “津卒”及“雇”“直”关系

三 车卒·漕卒·棹卒·邮卒·驿卒

四 “卒”的交通生活

五 “朝鲜津卒霍子高”故事

六 “关津之税”与“关卒”“津卒”

居延“马禖祝”简文与“马下卒”劳作

一 “清酒”祀“主君”

二 “马禖祝”礼俗

三 农牧文化交流史中的“乳”

四 禂:为马祷无疾

五 河西的“马医”

六 戍卒“马下”劳作

中国古代交通系统的特征——以秦汉文物资料为中心

一 交通条件的皇帝专有和皇权优先制度

二 交通秩序维护的“贱避贵”原则

三 交通建设的国家控制方式

四 交通管理的军事化特征

古武关道栈道遗迹调查

一 蓝桥河栈道遗迹

二 流峪河栈道遗迹

三 黑龙口栈道遗迹

四 武关道栈道遗迹的特点

陕西丹凤商邑遗址调查

一 商邑遗址交通形势

二 商邑遗址出土文物

三 商邑遗址文化内涵分析

子午道秦岭北段栈道遗迹调查

一 子午道的历史作用

二 子午峪古道路遗迹

三 石砭峪古道路遗迹

四 沣峪古道路遗迹

五 关于子午道秦岭北段栈道遗迹的几点认识

“武候”瓦当与战国秦汉武关道交通

一 武关与武关道

二 武关位置异议

三 武关镇的秦汉遗存

四 “武候”瓦当发现的意义

交通考古学的成功实践——评《黄河漕运遗迹(山西段)》

后记

本书内容初刊信息

秦汉交通考古是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子今。

得书感谢您对《秦汉交通考古》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浙江汉六朝考古 电子书
从文物中寻找汉六朝浙江的社会风尚。
考古学集刊(第23集)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考古杂志社编辑,本册是第23集。
考古学集刊(第20集)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考古杂志社编辑,本册是第20集。
考古学集刊(第21集)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考古杂志社编辑,本册是第21集。
东南考古研究:第五辑 电子书
本书为关于东南考古的论文集,涉及的主要选题有:中国东南及东南亚、太平洋岛屿最新田野考古报告;中国东南及邻近地区早期古文化研究;中国东南与周邻地区古代文化关系的考古学研究;与东南考古有关的方法论、学术评论、学术史研究;其他相关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