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徐建青研究清代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史,收录文章分为两部分。
内容简介
徐建青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经济史、手工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和流通史、手工业史。获多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等等。本书编选的文章分为清代经济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两部分。清代经济史部分收录了5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部分收录了14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编者说明
作者小传
总序
从仓储看中国封建社会的积累及其对社会再生产的作用
一
二
三
清代康乾时期江苏省的蠲免
一
二
三
四
五
清代前期的民间造船业
一
二
三
四
五
清前期的公共事业经费
一
二
(一)动拨官帑、官谷
(二)民间捐输
(三)民田自修
三
(一)动拨官帑
(二)清前期河工、塘工费用又来自民间捐输与自修自守
四
(一)动用官帑
(二)民间捐输
五
(一)动拨官帑采买米谷,或动拨官谷贮仓
(二)民间捐输米谷贮仓
(三)摊捐,实为摊派
六
(一)动拨官帑、官谷
(二)劝谕民间捐赈
七
清代手工业中的合伙制
一
二
三
20世纪50年代农村的国家粮食市场
一 国家粮食市场的建立
二 国家粮食市场的组织领导与管理形式
三 国家粮食市场的作用
四 国家粮食市场从“管得松一点”到“关闭”
一个村庄50年的城市化变迁
一
二
三
四
五
20世纪50年代农村商品市场变化述略
一
(一)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商业
(二)私营商业与私商合作化商业
(三)农业合作社商业
(四)农民家庭贸易
二
三
(一)物资交流大会
(二)国营商业商业网
(三)供销合作社商业网
(四)私营商业及合作化商业组织
(五)集市贸易
社会主义流通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一 资料整理与专题研究
二 流通理论的发展和突破
三 关于新中国商业史的分期
四 关于新中国商业和商品流通体制的建立与改革
五 关于市场问题
六 关于粮食流通体制问题
七 关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
新中国前期的农村商业中介组织与城乡交流[1]
一 牙行业的短暂恢复及其衰落
二 私营行栈、交易所的恢复
三 贸易货栈的建立及经营
建国前期的市价与牌价[1]
一 建国前期的两种价格——市价与牌价
二 粮食类商品市价与牌价的变动
三 花纱布类商品市价与牌价的变动
我国的商品检验市场和检验事业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商品检验管理与商检机构
二 新中国商检工作的创立和初步发展(1949—1978年)
(一)旧检验市场的关闭
(二)新中国商检事业的开创
三 改革开放后商品检验的市场化进程(1979年至今)
(一)改革商品检验管理体制
(二)制定和完善商品检验法规
(三)近年来我国商品检验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老字号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
一 老字号商业企业的经营类型
二 老字号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
(一)进货
(二)销货和服务
(三)加工生产
“一五”时期的投资与制度变革
一 “一五”时期的投资是个连续大起大落的过程
二 投资增长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求的影响
(一)生产资料供应不足
(二)生活消费品供应不足
三 投资过热与制度变革
四 建设规模要和国情国力相适应
制度变革与手工棉纺织业:1954—1965
一
二
三
(一)统购统销后棉花、棉布生产与流通管理的政策变迁
(二)土布的民间市场流通
(三)手工棉纺织业的生产
四
棉花统购、棉布统购统销政策与手工棉纺织业
一
二
三
四
五
统购统销制度下农民家庭棉纺织成本收益探析
一 农民家庭棉纺织的背景及概况
二 农民家庭棉纺织的成本和收益
三 土布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的比重
四 土布市场为什么会长期存在
五 简单评论
新中国60年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变迁及其路径逻辑
一 20世纪50年代以后农村商品流通从市场调节走向计划管理
1.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包括统一收购、预购派购)
2.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单一化
3.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分工,以及城乡市场的分割
4.开放与关闭粮食与主要农副产品自由市场
5.保留集市贸易
二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商品流通从计划管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三 进入21世纪以后从体制改革走向制度创新
四 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手工业普查简析
一 第一次手工业普查的目的和过程
二 手工业普查的内容和方法
(一)手工业
(二)私营10人以下(不包括10人)工业企业
三 对普查结果的简单分析
编选者手记
《经济所人文库》第二辑总目(25种)
徐建青集是202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组编。
得书感谢您对《徐建青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