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外国纪录片呈现的中国形象受西方话语影响,呈现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相互混杂。
内容简介
本书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间段外国人来华拍摄的纪录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西方话语空间下的中国形象建构问题,分析了隐含在其中的话语权力问题,以及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影像对话实践。
研究发现,这些囿于国内外形势和政策且为数不多的纪录片是中西方权力关系运作(争夺话语权力)的产物,西方人用他者化的话语方式建构了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相互混杂的中国形象。
作者简介
作者杨晟,湖南道县人,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实验师。主要从事摄影实践教育工作及摄影摄像艺术、视觉传播、纪录片、新媒体等方面的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内涵梳理
第四节 研究方法、理论及结构框架
第二章 外国纪实影像记录的历史梳理与生产机制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外国人在华拍摄的纪录片概况
第二节 外国人在华拍摄的纪实影像生产机制
第三章 影像、形象及意义表征:外国纪录片中国形象呈现方式
第一节 外国纪录片中国形象呈现的符号体系
第二节 外国纪录片中国形象呈现的叙事体系
第三节 外国影像记录下的中国形象呈现
第四章 授权化和他者化:外国纪录片中国形象的两种建构方式
第一节 影像表征与权力生产
第二节 授权话语影像建构
第三节 他者化话语影像建构
第五章 跨文化传播的影像对话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形象建构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与纪录片
第三节 外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外国人在华拍摄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研究(1949—1976)是2019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杨晟。
得书感谢您对《外国人在华拍摄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研究(1949—1976)》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