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涵盖文学创新方法、研究历史史料、学术与学人的研究等方面。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本与方法”主要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本细读中得出创新性的结论,具有方法论的借鉴意义;第二部分“史料与问题”主要从历史文献出发,在触摸大量民国报刊史料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试图得出富有价值的结论;第三部分“学人与学术”主要考察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学人及其学术研究,并置于学科史的背景中加以观照,不但对于学科建设而且对于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言
目录
第一部分 文本与方法
一 “白日梦”中的自尊与自怜
二 论施蛰存小说中的反讽
三 故乡的失落与交流的阻隔
四 文言白话之争下的文化隐喻
五 《社戏》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六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叙事语链
七 叙事传统的颠覆和诗骚传统的回归
(一)叙事视角
(二)情调模式
八 新感觉派小说叙事艺术论
(一)叙述视角:人物视角的主观化叙述及视角的灵活多变
(二)叙事时空:大幅度跳跃与交错
(三)叙事结构:心理—情绪的结构模式
九 论晚清小说的叙事艺术
(一)全知叙事模式的突破
(二)传统叙事结构的超越
十 风俗美学:历史文化的民俗还原
(一)历史风云的展现与描摹
(二)宋代民俗的还原与烘托
(三)主体情感的介入和投射
十一 是控诉,还是忏悔?
(一)小说的叙述策略:历史记忆如何可能?
(二)历史中的人性:道德救赎何以实现?
十二 乡村的发现与乡土空间的建构
(一)乡村风俗的发现与乡村空间的建构
(二)方言土语与乡土文化地理的展示
第二部分 史料与问题
一 跨学科研究的史料问题
(一)“方法热”的回顾与反思
(二)跨学科的史料问题
(三)寻求突破的尝试
二 问题与视野
三 徘徊于史实与虚构之间
四 《无望村的馆主》的版本问题
五 1917—1927: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资源的引进
六 1917—1927:中国现代诗学理论的崛起
(一)白话自由诗理论的探讨
(二)“格律诗派”的诗学主张
(三)“纯诗”理论的探索
七 1917—1927:现代文学批评范式的初步确立
(一)周作人:“自己园地”的“趣味说”
(二)沈雁冰:“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批评原则
(三)成仿吾:从“表现说”到“社会—审美”的“反省的批评”
(四)梁实秋:执着于“常态人性”标准的新人文主义批评
八 在研究方法的更新中拓展与深化
(一)京派的界定
(二)京派小说研究的多向度开掘
(三)研究方法的拓展与深化
(四)研究中呈现的问题
九 京派小说诗学研究论纲
(一)作为小说研究的“诗学”范畴
(二)京派小说诗学体系的建构
十 阿左林作品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一)阿左林及其作品的译介与传播
(二)阿左林的接受与认同
(三)阿左林作品与中国现代作家的共鸣
十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与特征
(一)晚清的文学与语言革新运动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第三部分 学人与学术
一 从文学史研究到学术史创构
(一)学术勇气与实证功底:从作家研究和文学思潮研究起步
(二)宏阔视野与理性史观:个人独著现代文学史
(三)科学精神与学术史整理:文学编纂史和文学研究史的写作
(四)不断修订与自我超越:精心打造学术研究经典
二 从史料的发掘整理到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建立
(一)《鲁迅与河南》:报刊研究的开辟先路之作
(二)从史料的发掘与整理到开辟学术研究的“自己的园地”
(三)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创建与确立
三 从文本阐释到理论建构
(一)文学批评与文本解读
(二)理性思辨与理论建构
(三)文化阐释与空间拓展
四 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历史的总结与现代小说语言美学的宏伟建构
(一)文学语言的分类学与百年小说语言史的描画
(二)跨越学科边界与现代小说美学的多维透视
(三)“体验”的理论原创性与精细的语言文本分析的有机统一
五 历史,该如何叙述?
(一)客观史料与问题意识
(二)学术意义与当代启示
六 为学科奠基发掘史料
七 文本阐释的有效性及其限度
八 新文学建构中民间资源的探寻
(一)歌谣研究与新文学建设
(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三)现代性视野中的儿童文学
九 贯通古今的宏阔视野与民间文学思想体系的宏大建构
(一)贯通古今,视野宏阔
(二)文献丰富,资料翔实
(三)跨越学科,引领前沿
十 史料的发掘与学术空间的拓展
十一 扎实的文献功夫与明确的问题意识
十二 文学报刊研究与文学史阐释空间的开创
(一)意识形态与文学创作的渗透
(二)文学报刊与文学史的阐释
(三)触摸历史与文学史记忆的打捞
十三 问题意识与考辨功夫的融会
附录 师门求学琐记
后记
文本·史料·方法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进才。
得书感谢您对《文本·史料·方法》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