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一本综合讨论民族志研究方法、理论变迁与文本写作的著作。
内容简介
“民族志”是人类学的“看家本领”。其含义有二:一是指作为方法的民族志,即人类学学徒们需要苦行修炼,获得“执业资格”后赖以糊口的“手艺”;二是指作为文本的民族志,即运用“手艺”生产的、被同行认可的、能够进入学术流通领域的“产品”。
因此,有关民族志的书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教科书,尝试教给初学者“正确的”操作流程。第二种是反思类的方法著作,往往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积累,才可能从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中读出“味道”、悟出“门道”。第三种是关于某个研究议题的民族志著作,如本书使用的大部分参考文献。本书尝试中和这三种方式,并试图另谋他路,既有学科发展史的梳理,又试图保持人类学的“八卦”初心,既关注方法操作,又兼顾解剖文本,既有个人化的田野反思,又指向人类学的经典论题,希望可以有抛转引玉式的探索。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立足文化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史,呈现了民族志方法自19世纪末以来的主要变迁与争论。第二部分结合教育人类学经典议题与相关著作,重点探讨民族志田野调查的实践。第三部分着眼于民族志文本的写作与呈现方式,以及近年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样态。
作者简介
作者董轩,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副教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浦江人才。先后获吉林大学新闻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人类学,重点关注学校生活的文化逻辑、教育观念的社会生成、学校制度的日常实践等。
专著《打拼未来:武术学校里的文化实践与价值重构》获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人类学)资助,即将出版。研究成果曾获国际社会学学会(ISA)全球青年社会学者论文大赛(2018)、城市与地区研究基金会(FURS)世界青年学者论文大赛(2015)等国际奖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第1章 绪论
一、 “世界”的尽头
二、 开蒙“野蛮人”
三、 文化“淘金热”
第2章 “方法”的修辞
一、 祖师爷的“谎言”
二、 学徒的“成人礼”
三、 追随者的“帐篷”
第3章 “文本”的危机
一、 “深描”的集体焦虑
二、 “智识巫术”的诗学
三、 “文本盗猎”的欢愉
第4章 田野工作的“魔法”
一、 “过日子”
二、 “观是非”
三、 “悟短长”
第5章 “化熟为生”的手艺
一、 准备
二、 体验
三、 情绪
四、 边界
第6章 日常生活的“脉象”
一、 望
二、 闻
三、 问
四、 切
第7章 “地方知识”的标本
一、 时
二、 空
三、 人
四、 物
第8章 资料分析的“过渡仪式”
一、 分离
二、 阈限
三、 融合
第9章 蒙太奇的觉醒
一、 “污衣派”与“锦衣派”
二、 手艺与流水线
三、 练“术”与治“学”
第10章 研究伦理的边界
一、 伦理审查的合法性
二、 研究者的伦理挑战
三、 “保护”的多样性
第11章 民族志的未来
一、 多点民族志
二、 网络民族志
三、 海外民族志
第12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重构常识:教育民族志的方法与文本是2021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董轩。
得书感谢您对《重构常识:教育民族志的方法与文本》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