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第二版)

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第二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每一部小说其实都是一扇门,打开来,看到的是读者自己内心的风景。

内容简介

相比于第一版,《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第二版)完整呈现了陈晓明教授的写作原貌,在第一版基础上增补了十万余字。

马原《虚构》、格非《褐色鸟群》、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王小波《我的阴阳两界》、莫言《生死疲劳》、贾平凹《秦腔》、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等作家及作品,如山如水,如风如树,将中国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坛结构为一片奇妙的景观。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片景观的复杂魅力,尚未完全被许多读者深入了解;而《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第二版)》的作者陈晓明先生,堪称是这片景观中独特的游历者。

作者简介

作者陈晓明,1959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代表著作有《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不死的纯文学》《德里达的底线》《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众妙之门》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辑说明

导言 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

第一章 “重复虚构”的秘密——《虚构》与博尔赫斯的小说谱系

一 开头、题辞以及“我就是那个叫做……”

二 老人、我的经验与困难的虚构

三 “我干了……”,疾病与爱欲

四 神祇、枪与时间

五 不可能的虚构

第二章 小说的真相与谋杀小说——《褐色鸟群》关于时间和记忆的叙述

一 《褐色鸟群》中的“真相”

二 真相与小说的叙述本质

三 死亡、记忆与可变异的重复

四 格非小说的现代踪迹

第三章 弃绝与不可能的经验——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分析

一 在细雨中呼喊:弃绝的经验

二 挑战伦理底线:父亲与家的“弃绝”

三 关于弃绝的文学谱系

四 克尔凯郭尔的弃绝与小说的不可能经验

第四章 欲望、暴力与颓废——苏童《罂粟之家》中的历史感与美学风格

一 农业文明的最后书写:生殖与历史颓败

二 现代性历史的强有力穿透:革命与暴力

三 父与子:阶级与血缘的错位

四 颓废美学与历史的风格化隐喻

第五章 “寻根”与知青记忆——《棋王》表征的创伤心灵史

一 “吃”与“棋”的文本涵义

二 知青的创伤记忆与文化寻根

三 平淡化的叙事与戏剧性效果

四 “寻根”的意义与歧义

第六章 身份政治与隐含的压抑视角——王安忆《新加坡人》分析

一 小说中的文化空间:大上海与小弄堂

二 文化认同与“欲望”书写

三 另一个文化情境中的认同危机

四 王安忆的叙事谱系,超越自我的可能性

第七章 “没落”美学的古典性与现代面向——《游园惊梦》表征的一种美学意识

一 《游园惊梦》表征的“没落意识”

二 蓝田玉与没落女性的群体形象

三 现代主义的陷落与没落的还魂

四 没落美学在现代的陷落

第八章 自我相异性与浪漫主义幽灵——《永远有多远》隐含的女性另类谱系

一 “远”的叙述学:“仁义”还是他者化的视点?

二 “本己之己”与女性的共同体

三 女性的“她者”谱系:生命本原的神话

四 文学史的回望:现代浪漫主义的幽灵?

五 中国当代叙事文学的敞开面向

第九章 消极自由的退路:性、区隔与荒诞——王小波的《我的阴阳两界》分析

一 病态的性文化与反压抑的叙事

二 逃脱与消极自由的可能

三 空间的区隔与向死的爱欲

四 自由、荒诞与虚无,这奇怪的三人转

第十章 “动刀”的暴力美学——现代性美学的一种文学谱系

一 “动刀”在当代小说叙事中的决定作用

二 “动刀”与激进现代性的暴力叙事

三 暧昧的正义:暴力的美学化

四 动刀的花招:暴力美学的解脱?

五 另一种刀法或针的妙用:西方的文学经验

第十一章 “文学已死”与越界之写——《我的千岁寒》及其向死而生的写作

一 “文学已死”的歧义

二 千岁之寒:王朔预示的写作绝境

三 绝境中的文学:向死而生与越界之写

四 绝境、越界的哲学阐释

第十二章 穿过本土,越过“废都”——贾平凹创作变异的历史化阐释

一 穿过地域文化的“性情”

二 《废都》的文化想象与批判性情境

三 从《废都》到《秦腔》:阉割的必要

四 越过废都之后:历史与美学的终结

五 落地成形:《古炉》的炉火纯青

第十三章 “喊丧”、幸存与去历史化——《一句顶一万句》开启的乡土叙事新面向

一 当代乡土叙事的“喊丧”声调

二 幸存的孤独:对友爱或家庭伦理的解构

三 去历史化:乡土中国的另类现代经验

四 他者的伦理:个体醒觉意识或另类现代性

五 无法叙述的叙述:汉语小说的另类可能性

六 结语:喊丧或者“去乡愁”

第十四章 “在地性”与越界——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

一 在地的寻根:对潮流的介入与超越

二 越界的世界观:暴力与正义博弈的视角

三 解放性修辞:汉语言的自由与越界

第十五章 “逃离”与文本敞开的浪漫主义——当代小说的隐秘超越路径

一 逃离:西方文学的一个内在经验

二 逃离:哲学的与文化根基的解释

三 逃离: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新故事

四 逃离:文本修辞暗示的路径

五 逃离:晚郁时期的超脱与自由

索引

后记

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第二版)是-000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晓明。

得书感谢您对《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第二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族裔、地方与话语:文学批评集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两部分,诗歌批评部分主要以当代藏族汉语诗歌批评为主,从族裔属性和地方性知识两个维度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藏族汉语诗歌进行个案和群体研究;小说批评部分以万玛才旦、严英秀、拉先加、云才让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当代藏族小说中呈现的地方性、族裔性、现代性特性,探究当代藏族小说作者创作的文学观念、写作经验、心得体会等。此外,书中加入张曙光、高春林、乔典运、诚然等其他民族作者的小说和诗歌
写作的方法:自我提升与价值创造 电子书
一本全面分析写作方法与技巧的工具书。
乔纳森.多利莫尔文化批评理论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谱系的角度,对英国当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思想史家和社会学家乔纳森·多利莫尔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与分析。内容包括政治文化及代表人物、政治文化与时代语境、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批评等。
斯文(第二辑) 电子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散文学会主办刊物,本册是第二辑。
“空间转向”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西方当代社会转型为背景,以“空间转向”为切入点,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空间转向”中所呈现的新型批评形态——空间批评为核心研究对象,探讨“空间转向”与西方当代文学研究范式转型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发掘西方当代社会转型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批判精神实现途径的变革,完成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学批评在西方现实语境中的价值的评判和缺陷的反思,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当代化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