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文化诗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内容简介
“文化诗学”是新时期文艺学的延伸与超越。它受到过“文化研究”的启发,也与美国学者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后又称“文化诗学”)有着某种关联。但它又是从中国的文学理论实际出发,具有中国内容和形式的文艺学方法论。本书着重分析了文化诗学的理论前提、学术背景、现实依据、基本构想、精神价值、实践路径以及它与社会文化的互动等,可谓一部文化诗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简介
作者童庆炳,1936年生,汉族,福建连城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被誉为“文坛教父”;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家学会副会长。莫言、余华、刘震云等知名作家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言 延伸与超越
第一讲 为诗辩护——文化诗学存在的前提
第一节 西方历史上五次“为诗辩护”
第二节 文学的独特审美场域
第三节 文学世纪、文学人口与文学生命
第二讲 走向综合——文化诗学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十七年”(1949—1966):“他律”作为权力话语
第二节 新时期(1978—2007):“向内转”与“向外转”
第三讲 回 应呼唤——文化诗学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现实文化存在状态与深度文化精神的寻求
第二节 文化诗学的精神诉求
第四讲 双翼齐飞——文化诗学的基本构想
第一节 以审美评价活动为中心
第二节 宏观与微观的“双向拓展”
第五讲 深入历史语境——文化诗学支点
第一节 当下文学理论的困局
第二节 摆脱困局的出路
第六讲 文学语言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第一节 文学语言及其生成机制
第二节 文学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
第七讲 抒情话语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第一节 中国文学抒情言说的民族特色
第二节 中国抒情语言的文化意义
第八讲 文学叙事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第一节 故事形态学的研究
第二节 故事形态的社会历史根源
第九讲 文学修辞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第一节 文学修辞与中外修辞批评理论的遗产
第二节 文学修辞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联
第十讲 中心、基本点、呼吁——文化诗学的开放结构
第一节 “一个中心”
第二节 “两个基本点”
第三节 “一种呼吁”
第十一讲 人文与历史的张力——文化诗学的精神价值
第一节 两种现代化的对峙及其在文学上的回响
第二节 历史、人文、审美三者的关系
第十二讲 审美文化:文化诗学建构的支点与方向
第一节 “诗意的裁判”:文学的 审美品格与价值诉求
第二节 认识论——泛文化——审美 文化:范式的变革与更新
第三节 “审美文化”作为“文化诗学”场域的原点与支点
第十三讲 中外个案——文化诗学理论的成功实践
第一节 中国文学理论中的“兴”说和“意境”说
第二节 俄国文学理论的“复调”说和“狂欢化”说
第三节 李白《独坐敬亭山》解读
第四节 春天对严冬的感慨与沉思 ——读王蒙的《杂色》
附录 “文化诗学”的两个轮子——论童庆炳的“文化诗学”构想
后记
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是201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童庆炳。
得书感谢您对《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