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典

香典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部中国古代天然香料与香文化通鉴。

内容简介

《香典》,集传世香书《香乘》《香谱》《陈氏香谱》于一体,从香料种类、产地考证、逸闻趣事说起,分别阐述著名香品的特性、提取方法、配置香方、焚熏之法;香炉、薰球、香囊、香盒、香盘等香器;与香有关的史料故事、逸事奇闻;历代文人墨客的咏香诗文。

编者另补入香料真假鉴别、收藏,焚香礼仪等专题知识,全面反映我国古代香文化面貌。

作者简介

作者周嘉胄,扬州人,明朝收藏家。约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人,擅长装裱等工艺,其《香乘》一书集中国香学文化之大成。崇祯辛巳刊成。另著有《装潢志》。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集历代香典之大成,窥中华香事之门径 (代序)

香乘

原序

自序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

卷一 香品(随品附事实)

沉香

沉香之属

沉香事实

檀香

檀香事实

熏陆香

鸡舌香

安息香

安息香事实

诸香六品

郁金香

龙脑香

龙脑香事实

麝香

麝香事实

别类麝香三品

降真香

木香

苏合香

苏合香事实

诸香十二品

草本香草

龙涎香

龙涎香事实

甲香

酴醿香露(蔷薇露)

蔷薇露事实

诸香十六品

卷二 佛藏诸香

释香

信众事实

作法事实

附:佛教香经

卷三 宫掖诸香

春秋至汉魏宫掖诸香

隋唐宫廷诸香

五代宋元明香事

卷四 香异

先秦异香

返魂香

武帝弄香

西国献香

汉晋香事

唐宋元明香事

卷五 香事分类

天文香

地理香

人文香

草木香

鸟兽香

宫室香

身体香

饮食香

器具香

香囊、烧香器

卷六 香事别录

别录

焚香十则

附加

异国香

境内香

香辩

高贵香

养疗香

因果香

冢墓香

卷七 香绪余

香字义三十二字

香花

香草名释

修制诸香

用香

修制器材

香炉

卷八 法和众妙香

宫中香四方

江南李王帐中香四方

五方

衙香十六方

和香十方

湿香六方

清香十四方

龙涎香二十六方

降真香四方

笃耨香六方

二十九方

黄太史四香

三十三方

卷九 凝合花香

梅花香七方

梅香十五方

兰十一方

木犀七方

诸花香二十九方

卷十 熏佩之香

二十一方

软香十三方

熏衣香十方

涂傅之香七方

发香油三方

面脂香两方

金章宗宫方三方

卷十一 香属

烧香用香饼

用香煤七式

制香灰

香珠七条

香药五剂

香茶四方

卷十二 印篆诸香

香印

香篆

印篆香图

卷十三 晦斋香谱

三法

五方真香

十方

三品清香(以下皆线香)

二洞真香

卷十四 墨娥小录香谱

卷十五 猎香新谱

卷十六 香诗文汇

香谱 Xiang Pu

卷一 香之品与香之异

香之品

香之异

卷二 香之事与香之法

香之事

香之法

陈氏香谱 Chen Shi Xiang Pu

提要

原序

卷一

香品

香异

修制诸香

卷二

印篆

卷三

凝合诸香

佩熏诸香

涂傅诸香

香品器

卷四

香珠

香药

香茶

事类

古今常用度量衡对照表

香典是2017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作者周嘉胄。

得书感谢您对《香典》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劳动教育论要.当代中国教育学小丛书 电子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于2020年3月印发,近年来被淡化、弱化的劳动教育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本书结合这一政策的出台,从学理和实践层面,对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经典论述和基本概念基本内涵做了深刻分析,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如何理解和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本书是作者对劳动教育跨越20多年之久的持续且逐步深入的思考文集,对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推进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 电子书
从政治文化角度研究华夏与华夏化。
上古神话(全四册) 电子书
一本书读懂中国神话!
此生只为守敦煌 电子书
目前市面上详尽、完整、可信的常书鸿传记。 常书鸿: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被誉为“敦煌守护神”。 讲述从张大千到常书鸿再到段文杰、樊锦诗的百年敦煌。 常书鸿曾说:“若有来生,我还是要守护敦煌。” 常书鸿决定了敦煌今天的这般模样。 没有人见到敦煌后能无动于,就像你无法不对常书鸿心怀敬畏。
本土化.京师影视学术书系;京师影视学派系列丛书 电子书
本书围绕中国影视文化“本土化”这一核心命题,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影视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现状与未来趋势,从宏观层面明确了中国电视的角色与责任,并具体地对中国影视中的综艺、电视剧、电影、影视产业和影视教育和学科,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不仅对电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思考,还对中国影视理论和学科建设进行了剖析与前瞻。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影视文化自觉建构,对于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建构以及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影视文化的转型,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