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以1920—1930年代的为中心,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内容简介

本书以1920—19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为中心,在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下,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阐明了其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历史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对其时中国的革命性大变革的专注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处理理论和历史问题的方式的。

作者认为,尽管这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学术上存在着应受责难的瑕疵,尽管他们经常是在粗糙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史学研究的贡献却是持久的。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是由其时中国的思想和政治背景所塑造和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感召力,主要并不在于如列文森所指出的是对历史与价值的矛盾作出了回答,而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作者简介

作者阿里夫·德里克,精研近现代中国革命史的美国汉学权威,“后”学领域独树一帜的左翼前沿理论家,开创“后革命”与“后社会主义”等论域,介绍“全球化”概念至中国大陆学界的第一人。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德里克1940年生于土耳其,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71—2001年任教于杜克大学历史系,2001年起在美国俄亥俄州俄勒冈大学任“奈特社会科学讲座教授”(Knight Professor of Social Science),2006年荣休。他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革命史的研究。《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中国共产主义的起源》《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等著作奠定了他在西方学界“中国研究”权威学者的地位。1990年代起,他将其理论撰著领域扩展至后殖民批评与文化研究,《革命之后:警惕全球资本主义》《后殖民氛围》《全球现代性》等著作令其跻身于当代美国社会科学界重量级学者的行列。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译者的话

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章 问题

第二章 背景

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社会政治、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与社会史论战的起源

第三章 革命和社会分析

1927年以前的革命分析

共产国际的领导和中国革命

关于中国革命的论战

论战及其意义

第四章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

陶希圣、朱佩我和中国的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商业和社会变革

第五章 郭沫若与中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

郭沫若的中国历史分期

奴隶制问题

对于郭沫若的批评及郭对其早期中国历史观的修正

摩尔根、恩格斯和郭沫若

第六章 中国历史分期

中国社会和亚细亚生产方式

社会史论战

论战的消退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院化

第七章 革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历史

第八章 结论:历史和社会变革

参考书目

译后记

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是2018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美]阿里夫·德里克。

得书感谢您对《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英国学派与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电子书
以研究霍布斯鲍姆马克思主义史学,展现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和20世纪英国史学思想。
历史与现实观下的中国新闻事业研究 电子书
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展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全貌。
走向“最后关头”:日本侵略下的中国(1931—1937) 电子书
美国知名史学专家柯博文从局外视角,剖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历史书写与认同建构: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电子书
晚清协饷制度研究(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电子书
一部研究清朝晚期财政转移制度(协饷制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