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外话语体系与传播策略研究

中国文化对外话语体系与传播策略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全球化下,中国文化传播面临三冲突,需融通转化。

内容简介

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着三种冲突,即国内话语体系与全球话语体系的冲突,传统话语体系与现代话语体系的冲突,政府话语体系与民间话语体系的冲突。 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相互融通和积极转化,对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和平崛起的伟大实践本身就具有无法比拟的精神动员力和现实适应力,为实现全球政治话语体系的多极并存提供东方坐标。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蕴含的价值基础和理论支撑为全球话语体系提供鲜活学术话语,当代中国研究已经成为各国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战后文化传播国际格局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欧洲中心主义:从兴起到没落

第二节 战后美国文化的强势崛起

第二章 世界文化版图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节 美国:多元文化的双重标准

第二节 欧洲的自我救赎

第三节 俄罗斯:东张西望的(新)欧亚主义

第四节 日韩:追随中的文化自觉

第五节 新兴市场国家民族文化的群体性崛起

第六节 中国:文化崛起的东方坐标

第三章 中国文化对外话语体系的关键维度

第一节 承载意识形态的话语价值系统

第二节 代表中国符号的话语表达机制

第三节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话语实践平台

第四章 中国文化对外话语体系的影响因子

第一节 全球化话语语境

第二节 多元化传播主体

第三节 国家话语能力与文化修辞能力

第四节 全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媒介整合

第五章 多元融通的中国文化对外话语体系

第一节 政治话语体系的话语统摄

第二节 学术话语体系的政治认同

第三节 大众话语体系的文化价值

第六章 不同发展理念下的东西方语言文化传播逻辑

第一节 中外文化传播机构实践对比

第二节 西方主要语言文化传播机构实践对比

第三节 孔子学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文明对话

第七章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平台研究

第一节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第二节 “精神丝绸之路”思想的时代意蕴与中国实践

第八章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第二节 中国电影“走出去”策略实证研究

第三节 中国故事“话语共鸣策略”实证研究:以纪录片为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文化对外话语体系与传播策略研究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志刚。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文化对外话语体系与传播策略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教育融合研究 电子书
《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教育融合研究》集多位作者结合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和方式,大致从三个层面思考了中国文化和大学英语教育的融合主题:第一、大学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的缺失;第二、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和大学英语教育融合的新契机;第三、具体的中国文化元素如何融入到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现代汉语转折类话语标记研究 电子书
作者从语用功能的视角对话语标记问题做了简要梳理,重新界定了话语标记的概念。在分析所涉语料后,提出话语标记研究的三个视角:语体优先序列视角、语法化视角、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视角。作者认为,“让步复句”是转折类复句的一个次范畴,话语标记是在互动话语建构中起到关联作用的语言单位。作者据此尝试在转折复句中创建转折类话语标记。
话语含义表达研究:心智之用,可以攻义 电子书
本书以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为主线贯穿到话语含义表达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中。含义表达的生成是一个意识的多重过程,在这一意识过程中,含义主体的意向性和其所处的环境是含义表达生成的关键性的变量因素,如何把这些变量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并用来指导语言实践活动?这是本书着力探讨的课题。作者还借鉴美国逻辑学家伯克斯提出的因果陈述逻辑建构了“话语-含义因果蕴涵机制”用以概括含义推导的认知过程。
现代汉语言说类话语标记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现代汉语语篇中的言说类话语标记为研究对象,运用衔接与连贯、语法化等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言说类话语标记进行界定,构建现代汉语言说类话语标记体系。研究中,全面考察了汉语言说类话语标记的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深入探讨了言说类话语标记形成的动因和机制,不仅丰富了话语标记理论,而且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自然语言理解和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白氏文集》日本传播史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为“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