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现代传播文丛(第三辑)》选25篇论文,关注传媒艺术本体特征、技术影响和新思路。
内容简介
《现代传播文丛(第三辑)·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探索与重建》精选了2009-2013年《现代传播》中25篇论文。《现代传播文丛(第三辑)·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探索与重建》内容呈现出三个新的特点:其一,更加注重传媒艺术本体特征的研究,电视艺术的学理重建等。其二,更注重技术发展环境对传媒艺术的影响,其三,更加关注影视传播研究的新视角、新思路。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总序
作者简介
传媒艺术的审美属性
一
二
三
摄影机书写电视剧本体真实
一
(一)摄影机具有记录的功能
(二)在记录过程中的揭示
二
(一)合一的视角
(二)从视角合一走向情感合一
(三)摄影机带来多方位的视角
(四)摄影机指向人的心理视角
三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视剧发展要评
一
(一)深刻改变了电视艺术观念
(二)丰富了电视剧业态发展格局
(三)形成了多样化电视剧艺术形态和风格
(四)创造了适应中国国情的电视剧作艺术规律
二
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
一、数字技术与电视媒体
二、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
三、数字时代的多媒体现象文化
四、数字时代的虚拟美学
关于近30年中国电视剧在美学建构上的断想
断想之一:美学求索,以现实主义精神照亮荧屏
断想之二:面对大众需求,赋予艺术形象以现实的与历史的穿透力
断想之三:面对经典,深怀敬畏之心以构建民族美学之风骨
断想之四:熔铸史诗,呈现人民革命历史的庄严性与宏大气派
断想之五:典型归来,以性格揭示丰厚的社会与美学底蕴
展望
论电视艺术的学理重构
由表及里的多维自省
从内到外的学理认知
自源至流的辩证把握
中国式大片的传播与接受
一、经典悲情大片《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新中国战争大片领头作《南征北战》
三、首轮国庆献礼大片《青春之歌》
四、“文革”时期非常大片《创业》
五、新时期家庭伦理大片《喜盈门》
六、英模型主旋律大片《焦裕禄》
七、制片人主导国际接轨商业大片《英雄》
八、新世纪转型主流大片《集结号》
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多重审视
一、文学叙事与新闻叙事内容选择的不同——故事与信息
二、文学叙事与新闻叙事真实性要求的不同——虚构与纪实
三、文学叙事与新闻叙事文本结构的不同——复杂与简单
四、文学叙事与新闻叙事语境的不同——高语境与低语境
五、文学叙事与新闻叙事文本语言的不同——审美与实用
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影视剧艺术创作
一、精神价值的提取
二、故事资源的运用
三、文化符号的创新
技术美学研究[1]
一、技术美学的文化语境
二、什么是技术美学
(一)材质说
(二)工具说
(三)技法说
三、技术美学发展的路径
(一)古代:“本是同根生”
(二)近代:“塔底分手”
(三)现代:“在塔尖汇合”
四、技术美学的类型
(一)自然技术美学
(二)融合技术美学
(三)介入技术美学
五、现代技术美学的特征
(一)想象力
(二)陌生化
(三)虚拟性
(四)重物质
(五)多元化
六、创造全新现代审美文化
(一)创作观念
(二)作品观念
(三)受众观念
七、技术美学的文化思辨
(一)艺术的本质并非技术
(二)技术无法替代表演艺术
(三)技术的根本还是为美服务
(四)艺术最终要忘记技术
集与集剧:电视剧的基本形式与传播形态考察[1]
一、电视剧生产与传播的基本形式:集
(一)集的起源
(二)集的本质
(三)集的长度
(四)集的功能
二、电视剧媒介传播的基本形态:集剧
三、制播制度与集剧长度
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问题之观察与思考
一、中国电视节目创新的三个观念误区
二、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问题的四种突出表现
(一)媚洋
(二)媚俗
(三)媚利
(四)媚雅
三、中国电视节目创新的客观需求
(一)媒介生存发展的需求
(二)转型期的社会需求
(三)文化多样性的需求
(四)传媒科技变革的需求
四、中国电视节目创新的风险
(一)市场风险
(二)宣传风险
(三)社会风险
(四)技术与艺术风险
缺失与建构[1]
一、缺失的表达:广播媒介批评的现状
二、内外部多维制约:广播媒介批评弱化的原因
三、复兴的困境:广播媒介批评弱化的危害
四、全方位建构:广播媒介批评低迷的对策
中国戏曲互联网传播的受众及其需求[1]
一、戏曲数字化传播中的受众类型
(一)核心受众
(二)重要受众
(三)一般受众
二、戏曲网络传播中的受众需求
传播视角:试论歌唱的边疆意象与民间文化征用
一、引言
二、云南歌曲特征:边疆意象与少数民族文化
三、歌曲传播与民间文化征用
四、余论
从地域到场域:艺术文化的现代性转型
一、古典艺术之地域文化属性
二、现代艺术之社会场域特征
三、超越抑或兼容:艺术文化现代转型之“地域—场域”化生存
影视剧翻译方法谈[1]
一、“视”与“听”:影视剧翻译的基本特征
(一)声画统一:基本表达方式
(二)视听艺术:媒介文本特征
(三)信息传播功能——屏幕魅力
二、“写”与“说”:影视剧翻译的思维模式
三、“译”与“演”:影视翻译的创作手段
(一)生活化:译文贴近生活谓之“真”
(二)风格化:译文突出主题谓之“善”
(三)戏剧化:译文生动有趣谓之“美”
论中国电视剧的网络化生存
一、新一代收视群体的崛起
(一)受众社会结构:年轻受众回归
(二)受众接受心理:“沙发上的土豆”到“集体狂欢”
(三)受众收视习惯:“黄金时间”到“我的时间”
二、播出模式的日益升级
(一)台网联动——议程设置的交互影响
(二)网络首播——使用与满足的新考量
三、营销推广的多元扩张
(一)新媒体丰富宣传手段,实现电视剧的整合传播
(二)新媒体凸显网络口碑,提升精品剧的多次轮播价值
(三)新媒体延长生命周期,增强“非热门”剧传播的长尾效应
结语
叙事学视域中的电视穿越剧
一、叙事文本:类型承袭与类型创新
二、叙事特色:基于二元对立的手法创新
(一)陌生化策略
(二)延宕策略
三、叙事表象下的意识形态
西方公共电视体系中的纪录片生产与传播
一、美国公共电视体系的基本运营模式
(一)公共电视的运营理念——“自由”“独立”和“公共利益”
(二)多样化、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二、美国公共电视的纪录片生产
(一)纪录片节目生产概况
(二)PBS纪录片的特征
(三)PBS纪录片的社会影响
三、PBS纪录片的制作、播出与发行
(一)制播分离的节目生产方式
(二)公共电视网的纪录片播出与发行
四、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蒙太奇美学新论[1]
一、蒙太奇的由来
二、质疑库里肖夫实验
三、蒙太奇的美学品格
解析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性别角色
一、研究依据与内容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流行音乐中性别角色的概貌
(二)中国流行音乐性别角色的文本解读
四、研究总结与建议
光环境设计学科建设构想[1]
一、关于学科的发展方向
二、关于学科基地的建设
三、关于学科队伍与学术环境的建设
四、关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后记
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探索与重建是2015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立。
得书感谢您对《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探索与重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