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隔膜”主题研究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初叶,自鲁迅率先从文学上对“隔膜”这种社会和精神现象表现以来,“隔膜”就成为作家进行书写和阐释的主要主题。本书主要研究了鲁迅、叶圣陶、巴金、丁玲、贾平凹、刘震云等现当代作家对“隔膜”主题从各个方面的表现。“隔膜”既是精神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既是古老问题,又是现实问题,既是文学问题,又是人性问题,因此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隔膜”主题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人与人友好相处,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提供丰富的文学形态及人生形式,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思想、心灵等方面的可资借鉴的人性资源。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
上篇 中国现代小说“隔膜”主题研究
篇首语 中国现代小说“隔膜”主题概述
第一章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隔膜”主题的开创者
一 无所不在的“隔膜”
二 由“隔膜”而来的冷漠
三 由冷漠而来的冷酷
四 “隔膜”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叶圣陶:小城镇市民社会“隔膜”现象的表现者
一 小城镇市民间的“隔膜”
二 小知识者的卑微
三 小知识者与市民的“隔膜”
第三章 巴金:家庭“隔膜”的表现者
一 代际“隔膜”或冲突
二 夫妻“隔膜”或冲突
三 婆媳“隔膜”或冲突
第四章 老舍:乡村与都市“隔膜”的表现者
一 祥子的悲剧经历
二 对都市的“隔膜”
三 婚姻的“隔膜”及对虎妞形象的再认识
第五章 丁玲:传统与现代“隔膜”的表现者
一 现代女性与传统婚恋观的“隔膜”
二 现代与传统的“隔膜”
三 传统意识与现代科学的“隔膜”
第六章 钱锺书:中西文化“隔膜”的表现者
一 中西教育的“隔膜”
二 家庭“隔膜”
三 爱情“隔膜”
四 人生“隔膜”
下篇 中国当代小说“隔膜”主题研究
篇首语 当代小说“隔膜”主题概述
第七章 贾平凹:现代化与文化之根“隔膜”的表现者
一 人际关系中的“隔膜”
二 名与实的割裂
三 自然人与社会人的间离
第八章 刘震云:权欲追逐与人性“隔膜”的表现者
一 人与人的隔膜——琐碎的人心挣扎
二 城市与乡土的冲突——进城者的飘零与无奈
三 官与民的碰撞——权力特征的重塑
第九章 张洁:追求爱情与坚守传统“隔膜”的表现者
一 爱的呼唤与伦理道德的“隔膜”
二 爱的自主与男权观念的“隔膜”
三 爱的超脱与无穷思爱的“隔膜”
四 爱的无望与执着抗争的“隔膜”
第十章 王安忆:个体精神成长与社会环境“隔膜”的表现者
一 个体与他人的情感“隔膜”
二 个体与自我的内在“隔膜”
三 个体精神成长与外部环境“隔膜”的救赎
第十一章 迟子建:人与自然“隔膜”的表现者
一 自然生态领域人与周围环境的“隔膜”
二 社会生态领域人与自然的“隔膜”
三 精神生态领域人与自然的“隔膜”
第十二章 余华:“狂人”与众人“隔膜”的表现者
一 余华小说中“隔膜”主题呈现的特点
二 “狂人”与众人“隔膜”的原因
三 余华对鲁迅“狂人”意象的继承与创新
第十三章 阎连科:“边缘人”与社会“隔膜”的表现者
一 阎连科小说中“隔膜”主题的呈现
二 “边缘人”个体生存与社会存在之间“隔膜”的表现
三 “边缘人”与社会存在之间“隔膜”的原因
第十四章 韩东:知识者与乡村“隔膜”的表现者
一 被流放的父辈与农村的“隔膜”
二 下乡知青对农村的“隔膜”
三 随父母下乡的少年对农村的“隔膜”
四 知识者回城后对都市的“隔膜”
结语 “隔膜”:一个难以尽说的话题
参考文献
后记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隔膜”主题研究是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郭运恒。
得书感谢您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隔膜”主题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