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从农田管理角度认识农业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史前农田管理研究现状及意义,系统阐释了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及原理,并借助案例研究尝试揭示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农田管理策略,为探讨早期农田管理技术的发展、区域特点以及与社会复杂化过程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本书为植物考古、稳定同位素研究、史前农田管理研究等相关领域提供参考,适合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经济学、农学等相关专业的学者、大专院校师生及相关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作者王欣,1989年8月生,山东青岛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特聘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考古研究与教学。研究方向为植物考古和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
序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一)构建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农田管理的历时演变
(二)探讨先民对不同农作物的管理方式和选择
(三)探讨农业生产策略的空间变化
(四)尝试探讨农业生产在仰韶文化扩张、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作用
第三节 本书的写作思路
第二章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原理及应用
第一节 稳定同位素分析原理
一 稳定碳同位素变化来源
二 稳定氮同位素变化来源
第二节 炭化对植物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第三节 稳定同位素样品处理方法
第三章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第一节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第二节 粟、黍稳定同位素相关研究
第三节 国内研究展望
(一)古环境重建
(二)农田管理
(三)食谱精细化
第四章施肥对植物稳定同位素值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一 不同施肥条件对粟氮稳定同位素值的影响
二 植物不同部位同位素分馏情况
三 种子稳定同位素值的分布情况
四 炭化对稳定同位素值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白水河流域植物遗存及其稳定同位素研究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考古学背景
一 白水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二 各遗址点考古学文化概况
第二节 白水河流域遗址大植物遗存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白水河流域浮选样品分析结果
三 白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农业活动演变历史
四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白水河流域动植物遗存稳定同位素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新石器时代晚期白水河流域粟、黍种植方式的探讨
四 环境植被δ15N基础值的建立
五 白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粟、黍施肥的证据
六 新石器时代晚期施肥与粟作农业的扩张
七 白水河流域不同时期粟、黍δ13C、δ15N值变化
八 小结
第六章嵩山南麓植物遗存稳定同位素研究
第一节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与考古学背景
一 嵩山南麓自然地理概况
二 各遗址点考古学文化概况
第二节 研究概况
第三节 材料与方法
第四节 结果与分析
一 δ13C与粟、黍生长期的水分利用
二 氮稳定同位素与施肥
三 植物稳定同位素与食谱精细化
四 稳定同位素揭示社会分化
五 土地利用的多样化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讨论
第八章结论和展望
附录
后记
黄河中游史前农田管理研究:以植物稳定同位素为视角是202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欣。
得书感谢您对《黄河中游史前农田管理研究:以植物稳定同位素为视角》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