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涵盖历史地理核心问题,呈现中国历史发展大脉络。
内容简介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本书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作者简介
作者韩茂莉,1955年生于北京市。1991年在陕西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与环境变迁,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教委社科基金项目。
先后在《文史》《中国史研究》《国学研究》《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近五十篇,出版《宋代农业地理》《辽金农业地理》等专著。2001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编审委员会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第一讲 绪论
第二讲 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 史前时期聚落的环境选择
二 聚落环境选择与人类生产方式
(一)兴隆洼、赵宝沟文化的采集、渔猎生存方式与聚落环境
(二)红山文化与原始农业
(三)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的环境选择与原始农业发展
(四)夏家店上层文化期聚落与环境
三 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持续使用时间与环境容量
(一)聚落持续使用时间与环境容量
(二)聚落文化的更迭与环境扰动
第三讲 从“中国”到中国
一 “中国”的含义及其空间变化
二 中国历代疆域变化及其地理基础
(一)史前文化的空间组合与地理选择
(二)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走向长江流域
(三)以农耕区为核心的疆域扩展
三 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迁
四 关于疆域问题的余论
(一) 疆域伸缩的多变性
(二)疆域归属的时间性
(三)“九州与四海=中国+夷狄”
第四讲 冷暖时空
一 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干湿之变
(一)历史时期中国气候的冷暖之变
(二)历史时期中国气候的干湿变化
(三)极端气候事件与气候平均状态对于确定气候变化的意义
二 历史时期植被地理分布变化与重要农业生产界限
(一 )历史时期天然植被地理分布变化
(二)重要农业生产界限的空间走向与气候意义
第五讲 民生与大地
一 历史时期人类农业开发与土地利用
(一)以扩展农业种植空间为核心的广度开发
(二)以提高产量为目的的深度开发
二 农业开发与环境改造
(一)宋代以来江南地区围湖造田引起的湖泊面积萎缩
(二)宋元明清以来南方山区开发与水土流失
(三)清代以来沿长城地带农业开垦与土壤沙化
第六讲 复栽与插秧
一 从易田制到土地连作
(一)火耕水耨下的易田制
(二)水稻秧播与土地连作
二 从水稻秧播到稻麦两熟制
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环境选择与南移时间
(一)稻麦复种的空间规模与环境选择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时间
第七讲 大河大江
一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变迁
(一)黄河河源的探索
(二)黄河中游河道变迁
(三)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四)黄河下游湖泊的演变
二 关于历史时期黄河水患原因的探讨
(一)黄河下游泥沙淤积与地上河
(二)黄河下游的泥沙来源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
三 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水道变迁
(一)长江中游河床演变
(二)长江下游河床演变
四 长江中下游湖泊变迁
(一)云梦泽盈缩过程
(二)洞庭湖湖面盈缩变化
(三)鄱阳湖湖区变化
(四)太湖平原水乡环境利用与水利工程
第八讲 移动的牧场
一 非农业民族的地理分布与经济生活方式
二 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与游牧业诞生
三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
(一)季节牧场的划分
(二)季节牧场内的迁移与游牧活动
(三)牧场与游牧生活
四 各有分地与游牧区域
第九讲 政治的空间
一 分封制与政治空间管理
(一)夏商两代政治制度与领土组合形式
(二)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与政治地理
(三)西周封建制的衰落与政治地理格局的变化
二 郡县制与地方行政管理
(一)秦代郡县制的实行与一级行政区的变化
(二)汉代郡国并治与行政区管理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层级与类型
(四)唐代从两级行政区转向三级行政区的历史镜鉴
(五)宋代高度中央集权制与行政区建置
(六)辽、金、元行政区与地方行政管理
(七)明代行政区与地方行政管理
(八)清代行政区与地方行政管理
第十讲 空间的政治
一 “随山川形便”行政区边界
二 “犬牙交错”行政区边界
三 “随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划界原则对当代的影响
第十一讲 千古足音
一 太行山东麓道路与重要战例
二 华北平原通向内蒙古的道路与重要战例
三 燕山山脉与华北通向东北的道路
四 黄河中下游地区陆路交通
第十二讲 蜀道通西南,丝路达西北
一 “关中”的得名与道路系统
二 川陕交通道路走向与重要战例
(一)越秦岭道路
(二)翻越巴山道路
三 西南地区交通道路与民族经济文化
(一)川滇古道
(二)滇黔古道
(三)茶马古道
(四)西南地区民族经济文化
四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的开通
(二)丝绸之路的道路组成
(三)丝绸之路的物质与文化传播
第十三讲 舟楫千里
一 运河的开凿与主要运河的流向
(一)连通江、淮、河、济的邗沟、菏水
(二)鸿沟水系
(三)隋唐大运河
(四)北宋时期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
(五)元、明、清大运河
二 天然河道的利用
(一)《禹贡》与江、淮、河、济天然水道利用
(二)长江流域水道利用
(三)岭南地区的水路与陆路交通
第十四讲 根本之地与四战之地
一 从西向东的政治空间与战略进程
二 从北向南的人口流动与军事交锋
三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战事与长城的地理学意义
第十五讲 都邑春秋
一 城市产生、发展的地理过程
(一)史前时期河南聚落分布与城市起源
(二)东北地区城市发展与中东铁路
二 中国古代城市地域空间格局
(一)中国古代两套城市体系的产生与相互作用
(二)区域性的地理环境与城市空间格局
(三)近百年来商品经济促动下城市地域空间体系的形成
三 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与重要古都平面布局
(一)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与重要古都布局变化
(二)中国重要古都布局变化与规划思想
四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地理基础
主要参考书目
第二版后记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第二版)是202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韩茂莉。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第二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