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有趣的事例,对生态文明的产生及发展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

内容简介

该书从生态哲学的视角出发,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有趣的事例,对生态文明的产生及发展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该书着重考察了美丽中国建设在现实中遇到到的种种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此出发,该书学术性和现实性并重,深刻性和趣味性并举,具有一定的较高的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卢风,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伦理,著有《《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应用伦理学与当代生活》等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言

一、传统中华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比较

二、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

第一章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就与缺陷

一、赞天地之化育的农桑技术

二、“崇本抑末”的农业经济

三、辨证论治的中华医学

四、外师造化内得心源的文学艺术

五、内蕴“天人合一”观念的哲学

六、文治政府和思想精英的领导

七、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

八、“以修身为本”的内向超越

九、中国的美丽山河

十、古代中华文明的缺陷

第二章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和代价

一、18世纪欧洲文明的崛起

二、文化自信的丧失和现代化理想的确立

三、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现代化历程

四、新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五、中国快速现代化的代价

六、粗放式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第三章 走向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概念的产生

二、修补论和超越论的分歧

三、原始文明、高级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区分

四、生态文明的工业是生态工业

五、生态文明的经济是真正可持续增长的经济

六、生态城镇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七、生态技术是真正可持续的技术

第四章 生态文明的政治、文化与精神

一、生态文明的政治是兼顾社会正义和生态正义的政治

二、媒体和教育应培养生态公民

三、生态学和新科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

四、和谐共生精神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五、生态文明中的消费是绿色消费

六、生态文明的文化是生态文化

第五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由和必要性

一、地球已不堪重负

二、工业文明的经济结构必须改变

三、必须用生态法则约束“资本的逻辑”

四、必须推动民主创新,限制商业精英的权力

五、必须推动科技的生态学转向

六、必须纠正现代性思想的根本错误

七、生态文明建设:一场空前艰难、伟大的文明革命

第六章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

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国如何发展自己的“软实力”

三、建设生态文明,引领世界潮流

四、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是201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卢风。

得书感谢您对《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生态文明论丛(2015) 电子书
本书集中展示了北京林业大学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上主办的生态治理与美丽中国论坛的主要成果。全书分为专家纵论、论坛实录、政策建议、社会反响、论文汇编等五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全面介绍了论坛关于生态治理机制创新与能力建设的专家观点、论坛成果、媒体报道,并收录了论坛征文活动评选的部分优秀论文。
环境生态文明教育 电子书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新要求。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力军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意识形态的学习。《环境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沟域理论与实践研究 下卷 电子书
本书较为深入地解读了生态文明沟域理论,从生态文明沟域理论的产生背景、内涵、实践等角度出发,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并结合山东蒙山旅游区、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具体案例,对生态文明沟域建设的实践展开了详尽的研究。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电子书
本书从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工业化和物质变换等理论,借鉴“西方生态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环境双赢等理论,通过对传统工业化及其道路的反思,立足于中国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专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揭示我国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论证二者协调发展的可能性、现实性、制约性及实现途径。
美丽中国建设 电子书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本书从政策、理论和具体实践三个维度对建设美丽中国进行系统全面的介绍、分析和研究,对各地党政干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