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以史为镜,一套审视日本和中国关系的重要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从详细解读日本外交史、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的相关原始资料出发,论述了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中国认识从臆测到实证、从同病相怜到蔑视轻侮以至于兵刃相向的发展过程。

对幕末志士的中国认识、明治初期《中日修好条规》的交涉与签订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福泽谕吉以及为蔑视中国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各种言说、当时政界、军界及社会民众的相关历史事实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概述了这一历史时期日本中国观中殷鉴论、唇齿论、敌对论、亲善论等几种基本类型,并从总体上阐明了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

作者简介

作者刘岳兵,哲学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华日本哲学会副会长、中国日本史学会理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引言: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

一、问题之所在

二、一个典型的例子:佐藤信渊的中国认识

三、中国认识变化的机制之一:对象化中国

五、简单的结语

第一章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日本中国观的几种主要类型

一、殷鉴论

二、唇齿论

三、敌对论

四、亲善论

第二章 从“臆测”到实证

一、古贺侗庵的《海防臆测》与《鸦片酿变记》

二、洋学者的视线:渡边华山与高野长英

三、鸦片战争之后日本儒者及志士的中国观

四、幕府“千岁丸”上海之行与实证的中国观的形成

第三章 作为“经略”的“修好”

一、“万国对峙”与“万国并立”

二、《中日修好条规》(上):“修好”的交涉

三、《中日修好条规》(下):“修好”的种种“如意算盘”

四、出兵台湾:无理取闹的得逞

第四章 “可侮”与“不可侮”之间:以福泽谕吉为中心

一、舆论界“可侮”与“不可侮”的讨论

二、福泽谕吉的中国认识(上):《文明论之概略》以前的中国认识

三、福泽谕吉的中国认识(中):《文明论之概略》中的中国认识

四、福泽谕吉的中国认识(下):走向《脱亚论》

第五章 蔑视中国的普及化

一、从《征讨清国策案》到甲午战争的爆发

二、蔑视中国的普及化(一):竹越与三郎的《支那论》与德富苏峰的《大日本膨胀论》

三、蔑视中国的普及化(二):荒尾精的《对清意见》与尾崎行雄的《支那处分案》

四、蔑视中国的普及化(三):歌曲与漫画中的中国丑化管窥

结语:由胜海舟的中国认识所想到的——与松浦玲先生商榷

一、所谓胜海舟自始至终反对日清战争

二、“尧舜的政治”真意何在?

三、胜海舟与丁汝昌、康有为

四、“所谓历史,实在是难呀。”

人名索引

征引及参考文献

相关事项年表

附录:近世至明治时期日本的台湾认识(田中梓都美)

后记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是2018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刘岳兵。

得书感谢您对《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病入股肱:日本近代史上的天皇与军队 电子书
日本近代天皇制是以天皇亲率军队的理念为支撑的,强调天皇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人对天皇的绝对忠诚。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天皇作为最高统率者的权威发生了巨大动摇,被视为“股肱之臣”的军队也发生了质变。随着军人干政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日本一步步走向了战争的深渊。本书是“日本战争研究第一人”、东京大学教授加藤阳子数十年“战争”研究的集成之作,探讨了天皇与军队关系在近代的发展史,追溯了日本明治建军和立宪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 电子书
一部好看又权威的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电子书
《中国近代史》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中国近代史》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电子书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
权力与媒介: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传播 电子书
通过历史的视角来审视近代中国媒介与权力关系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