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作者关于唐前士人精神史探索文章合集。
内容简介
《从孔子到谢灵运:唐前士人精神史探索》为作者关于唐前士人精神史探索的文章的合集,共分三部分:一、论先秦圣贤、诗哲的理思与痛苦;二、论汉兴百年儒士、赋家的经国品质;三、论晋宋名士的飘逸与痛苦。作者深入开掘孔子、屈原、贾谊、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精神历程,探讨中国人世代相续的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
作者程世和,男,1962年12月生,安徽池州人,1985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师大中文系,1988年硕士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2001年博士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现为陕西师大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三部。先后应邀在陕西省监狱、西安市女子监狱、西北空管局、西北工业大学、西安武警指挥学院等单位作“国学十义”演讲,又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主讲为期半年的“秦汉英雄传”。曾为搜狐教育网评为“陕西省2010最受欢迎十大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序
论先秦圣贤、诗哲的理思与痛苦
“《诗》亡然后《春秋》作”——对一个文学缺失时代的文学反题之研究
一
二
三
四
“思无邪”与“郑声淫”——淫邪时代的圣者话语
一、“郑声淫”:乐“淫”而诗不“淫”吗
二、“思无邪”的反面:思有邪
三、“郑声淫,佞人殆”:源于对现实的愤怒
四、孔子:一个伟大而隐秘的圣者
《论语》治国思想
一、崇尚德政,反对暴政
二、主张富民节用,反对搜刮民财
三、要求执政者取信于民,礼治天下
四、孔子“大同”理想与治国方案
《论语》中庸之道
一、“中庸”的人生哲学
二、“中庸”的品德修养
三、“中庸”的政治理念
屈原阐释的文化意义
一、两汉:屈原阐释的源自与范型
二、唐宋:从无理的拒斥到理解的“在场”
三、元明清:“第三中国”的话语
四、近现代:文化重建中的屈原论争
五、结语:屈原问题与中国情境
论汉兴百年历史与儒士、赋家的经国品质
先秦两汉士人“从周”、“崇汉”文学主题之演进及其意义
一
二
三
陆贾的时代“新语”与汉大一统王道中国的精神起点
一
二
三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论青年秀士贾谊产生的儒学背景及其时代意义
一
二
三
贾谊的“经国大体”与中国士大夫文士的经国品质
一
二
三
贾谊赴湘与南中国贬谪文学的诞生
一
二
三
汉初藩府士人的精神转型与赋家之心的初步形成
一
二
三
代天子立言:司马相如文本的精神解读
一
二
三
实现王道理想的经国理思:汉武问策与董生对策的意义分析
一、王道历史观由儒家私门叙述上升为民族的集体叙述
二、重建王道的必由之路:实现仁义礼乐的儒学教育
三、“非文无以辅德”:汉继周统的历史选择
四、冲突与兼容:开创文采光华时代与正视“廉耻贸乱”的社会弊暗
五、儒学大一统:兼有正义性与法理性民族信仰的确立
论晋宋名士的飘逸与痛苦
从“玄言诗”看东晋文人的精神品格
一、一种新的生存状态的展示
二、多重心境的诞生
三、东晋诗:中国文学由实入虚的契机
论东晋名士与东南山水在中国山水文化史上的地位
苍凉:陶渊明诗的真实底蕴
一
二
三
孤悬的个体:谢灵运生存悲剧论
一
二
三
后记
从孔子到谢灵运:唐前士人精神史探索是201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程世和。
得书感谢您对《从孔子到谢灵运:唐前士人精神史探索》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