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格权法(上)

法国人格权法(上)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从民法学说的角度对法国人格权法的历史做出详细的介绍,其中包括德国人格权法的产生、发展和现状的介绍,因为一方面,法国学者以及继受法国民法典体例的比利时学者均在他们的有关人格权法的比较研究当中对德国人格权法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做出介绍,另一方面,法国民法学者普遍认为,法国民法当中的人格权理论来源于德国19世纪中后期潘德克吞学派所倡导的人格权理论。

内容简介

在《法国人格权法(上)》当中,笔者张民安凭借良好的法语知识,通过所占用的详尽资料,第一次在华语世界对人格权究竟是由哪一位民法学者在哪一年提出来的问题做出了准确的、确定性的回答;第一次在华语世界以编年史式的方式对人格权的产生、发展和确立过程做出了立体式的、大跨度的、全方位的阐述;第一次在华语世界以最清晰的方式、最宏大的篇幅和最充分、最原始、最直接的法文资料将人格权的产生、发展和确立路线图展现在中国民法学者的面前,既包括将德国人格权的产生、发展和确立路线图展现在中国民法学者的面前,也包括将法国人格权的产生、发展和确立路线图展现在中国民法学者的面前。

本书所援引的法文资料丰富详实,除了涉及法国当今主流民法学者的著作之外,也涉及16世纪、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民法学者的著作;所翻译的法文词语准确干练,能够反映这些法文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所介绍的人格权理论形形色色、千姿百态,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格权理论均为华语世界首次介绍。

本书除了有助于我国民法学者清晰地了解法国人格权的产生、发展和确立过程之外,还对深化我国的人格权理论研究和完善我国的人格权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张民安,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9月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李忠芳教授,攻读民商法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7月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9年9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梁慧星教授,攻读民商法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7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著者特别声明

序一

序二

第一编 法国人格权导论

第一章 人格权的界定

第一节 人格权的界定方式

一、法国民法学者对待人格权界定的不同态度

二、人格权的否定界定方式

三、人格权的肯定界定方式

四、人格权的其他界定方式

五、笔者对人格权做出的界定

第二节 人格权的各种替代称谓

一、人格权和人格权的各种替代用语

二、1909年之前人格权的各种替代称谓

三、1909年至1940年之间人格权的各种替代称谓

四、当今民法学者所使用的人格权替代称谓

五、民法学者使用人格权替代称谓的原因

第三节 人格权与法人格之间的关系

一、法人格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格

二、自然人和法人的法人格

三、人格权与法人格的区别

四、人格权与法人格的联系

第二章 格权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人格权的理论基础

一、自然法学派与人格权理论

二、实在法学派与人格权理论

三、潘德克吞学派与人格权理论

第二节 处于萌芽状态的人格权

一、罗马法时代人格权的雏形

二、法国经典人文主义学者Donellus对人格权的启蒙

三、自然法学派对自然权利和天赋权利做出的说明

四、19世纪初期的哲学家对天赋权利做出的说明

第三节 法国1804年民法典对人格权理论的忽视

一、法国1804年民法典没有对人格权做出任何规定

二、法国1804年民法典对财产所有权的高度重视

三、法国19世纪的法条解释法学派采取的广义财产所有权理论

四、法国1804年民法典没有规定人格权的原因

第四节 法国对德国人格权理论的引入

一、民法学者在人格权引入问题上存在的两个争议

二、首次主张人格权理论的德国学者

三、法国引入德国人格权理论的方式

四、德国人格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第五节 法国人格权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一、Toullier在1838年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二、法国学者在1909年之前对人格权理论做出的说明

三、法国学者Perreau在1909年对人格权做出的详细阐述

四、Demogue在1923年和1924年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五、Planiol、Ripert、Capitant、Colin和Josserand在1939年之前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六、Nerson在1939年对人格权做出的详尽说明

七、法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人格权

第二编 德国人格权的产生、发展和现状

第三章 从Wolff的自然权利到Puchta的人格权

第一节 德国学者Wolff在18世纪对自然权利做出的说明

一、Wolff对自然人享有的一般权利做出的说明

二、自然人在对其自身承担义务时享有的权利

三、自然人在对他人承担义务时享有的权利

四、Wolff的权利理论同人格权无关

第二节 德国学者Puchta在1832年对人格权理论的首次阐述

一、Puchta是世界上第一个主张人格权理论的学者

二、Puchta关于权利方面的一般理论

三、Puchta关于权利的三分法理论

四、Puchta对人格权的具体分析

五、人格权与物权、债权之间的差异

六、Puchta的人格权理论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德国学者Savigny在1840年对Puchta的人格权理论做出的批判

一、作为历史法学派核心人物的Savigny

二、Savigny反对Puchta主张的权利主体对其自身享有权利的人格权理论

三、Savigny对人格权理论的直接反对

四、Savigny对人格权理论的间接反对

第四章 德国19世纪中后期的学者对人格权理论的认可

第一节 德国学者在19世纪中后期对Savigny展开的猛烈攻击

一、德国学者在19世纪末期对Savigny展开的大范围“围剿”

二、德国学者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对人格权理论的普遍承认

三、德国学者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关于人格权存在的争议

第二节 Neuner、Jhering和Windscheid对人格权理论的承认

一、Georg Carl Neuner在1866年对人格权理论做出的阐述

二、Rudolph von Jhering在1871年对人格权理论做出的阐述

三、Bernhard Windscheid在1887年对人格权理论做出的阐述

第三节 Karl Gareis在1877年对人格权理论做出的说明

一、Gareis对法律关系的构成做出的说明

二、Gareis对人格权的称谓

三、Gareis对人格权起源做出的说明

四、Gareis对人格权做出的一般说明

五、Gareis对同权利主体的确定条件或者确定状况有关的人格权做出的具体说明

第四节 Josef Kohler在1880年对人格权理论做出的说明

一、Kohler对权利主体与权利客体做出的说明

二、人格权在法律制度当中的地位

三、Kohler对人格权做出的具体说明

四、Kohler对人格权做出的特殊说明

五、Kohler主张的一般人格权理论

第五节 Otto von Gierke在1895年对人格权理论做出的说明

一、因为人格权理论而受到关注的Gierke

二、Gierke对人格权做出的界定

三、Gierke对具体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四、Gierke对一般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五、Gierke对人格权性质做出的说明

六、Gierke在德国人格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当中起到的核心作用

第五章 德国20世纪以来的人格权理论

第一节 德国20世纪初期的人格权理论

一、德国20世纪初期的民法学者对人格权理论的普遍承认

二、德国20世纪初期的民法学者普遍承认的第一种具体人格权:姓名权

三、德国20世纪初期的民法学者普遍承认的第二种具体人格权:肖像权

四、德国20世纪初期的民法学者存在争议的具体人格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自由权和名誉权

五、德国20世纪初期的民法学者普遍忽视的一种具体人格权:私人生活受尊重权

六、德国20世纪初期的民法学者和法官关于一般人格权的争议

七、结语

第二节 德国当今的具体人格权理论

一、他人的第一种具体人格权:姓名权

二、他人的第二种具体人格权:肖像权

三、他人的第三种具体人格权:名誉权

四、他人的第四种具体人格权:著作权

五、《德国民法典》第823(1)条规定的四种具体人格权

六、口头表达受尊重权和私人领域受尊重权

七、结语

第三节 德国当今的一般人格权理论

一、德国民法学者或者法官在“二战”期间对一般人格权的否认

二、德国民法学者和法官在“二战”之后对一般人格权的承认

三、一般人格权的范围

四、一般人格权的性质

五、结语

第四节 《德国民法典》对人格权的歧视

一、《德国民法典》轻视人格权的具体表现

二、德国立法者轻视人格权的主要原因

三、德国立法者在1959年对人格权进行的以失败告终的改革尝试

第三编 法国人格权的产生、发展和确立

第六章 法国1909年之前的人格权理论

第一节 Toullier在1838年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一、Toullier对人格权做出的三方面的说明

二、他人享有的三种个人安全权

三、他人享有的三种个人自由

第二节 Boistel在1870年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一、Boistel对人格权做出的一般说明

二、Boistel 在讨论“人的天赋权利”时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三、Boistel在讨论“成长当中的权利”时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四、Boistels在其他著作当中对上述理论的重复

第三节 Beaussire在1888年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一、Beaussire在讨论权利的类型时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二、Beaussire对人格权做出的分类

三、Beaussire对名誉权做出的说明

四、Beaussire对生命权和自由权做出的共同说明

五、Beaussire对自然人的生命权做出的单独说明

六、Beaussire对自然人的自由权做出的单独说明

第四节 Roguin在1889年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一、属于绝对权组成部分的人格权

二、人格权的界定

三、人格权与人的条件的区分

四、人格权的类型

五、人格权的存续期

六、人格权的转让

第五节 Picard在1908年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一、Picard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二、Picard在权利客体当中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三、Picard在权利的分类当中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四、Picard对人格权性质做出的说明

第七章 Perreau在1909年对人格权做出的阐述

第一节 Perreau在法国人格权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地位

一、法国民法学者对Perreau的《人格权》一文做出的高度评价

二、Perreau的《人格权》一文的主要内容

三、Perreau的《人格权》一文的法国法基石

第二节 法国民法承认人格权的必要性

一、《法国民法典》无视人格权的严重后果

二、人格权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普遍存在

三、人格权的界定、人格权的类型和人格权的特征

第三节 他人作为单个个体享有的人格权

一、他人作为单个个体享有的三类人格权

二、他人对其区分特征享有的人格权

三、他人对其身体特征享有的人格权

四、他人对其道德特征享有的人格权

第四节 他人作为家庭成员享有的人格权

一、他人作为家庭成员享有的两类人格权

二、他人基于其特殊的家庭身份享有的人格权

三、他人基于其普通家庭成员身份享有的人格权

四、他人作为家庭成员享有的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第五节 人格权的主要特征

一、人格权的性质对人格权特征的影响

二、人格权的不得转让性

三、人格权的不得适用时效性

四、人格权的不得转移性

五、人格权的不得代理性

第八章 法国民法学者在1939年之前对人格权的承认

第一节 Demogue在1923年和1924年对人格权理论的首肯

一、Demogue对Perreau主张的人格权理论的第一次认可

二、人格权的类型

三、人格权的边界和限制

四、行为人对他人遭受的道德损害承担的赔偿责任

五、行为人就其侵犯他人人格权的行为对他人承担的道德损害赔偿责任

第二节 Planiol和Ripert在1928年对人格权理论的认可

一、Planiol和Ripert在讨论“人”的法律地位时对人格权问题做出的简单说明

二、财产权与非财产权的区分理论

三、属于非财产权组成部分的人格权

第三节 Capitant在1929年对人格权理论的认可

一、从不关注人格权到最终关注人格权

二、Capitant在1929年的《民法总论》当中对权利做出的分类

三、人格权在民事权利当中的地位

第四节 Colin和Capitant在1930年对人格权理论的认可

一、Colin和Capitant对主观权利的分类

二、Colin和Capitant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三、Colin和Capitant对人格权的非财产性做出的间接说明

第五节 Josserand在1938年对人格权理论的认可

一、他人的人格权属于他人非财产权的组成部分

二、他人对其最主要的五种人格特征享有的人格权

三、他人对其他类型的人格特征享有的人格权

四、属于他人人格权组成部分的著作权

第九章 Nerson在1939年对人格权做出的详尽研究

第一节 《非财产权》一文的主要内容

一、财产权与非财产权的区分理论

二、非财产权、道德权利、人格权或者其他称谓

三、研究非财产权的意义

四、Nerson在《非财产权》一文当中所讨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他人作为单独的个体享有的个体权

一、个体权的类型

二、他人的姓名权

三、他人的住所

四、他人的身份

五、他人的广义财产

六、他人的职业

第三节 他人享有的身体完整权

一、法国民法学者对身体完整权的忽视

二、他人身体完整权的客体:人的肉体、身体的法律性质

三、他人身体完整权的第一种保护方式:免受国家公权力机关随意侵犯的权利

四、他人身体完整权的第二种保护方式:免受私人侵犯的权利

五、他人身体完整权的第三种保护方式:免受他人自身侵犯的权利

第四节 他人享有的第一类道德权利

一、他人的肖像权

二、他人的秘密权

三、他人的名誉权

四、他人的著作权

第五节 他人享有的第二类道德权利

一、他人享有的三类道德权利

二、他人作为家庭成员对其家庭纪念物享有的道德权利

三、他人作为家庭成员对其家庭陵墓享有的道德权利

四、他人作为家庭成员对其他家庭成员享有的道德权利

第四编 法国人格权的形式渊源

第十章 法国人格权的三种形式渊源

第一节 人格权渊源的独立性

一、三种不同含义的“渊源”

二、民法学者对人格权渊源做出的不同说明

三、人格权的渊源与上述三种渊源的差异

四、人格权渊源的界定

第二节 人格权形式渊源的历史发展

一、人格权的不同形式渊源的逐渐出现

二、法国法官通过司法判例对人格权提供的保护

三、法国当今民法学者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四、法国立法者对待人格权的保守态度

第三节 人格权形式渊源的三种类型

一、民法学者对人格权形式渊源三分法理论的承认

二、人格权的第一种形式渊源:民法学说

三、人格权的第二种形式渊源:立法者的制定法

四、人格权的第三种形式渊源:法官的司法判例

第四节 人格权三种形式渊源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一、司法判例在法国人格权形式渊源当中的核心作用

二、立法者的制定法对司法判例和民法学说的依赖

三、法官的司法判例对制定法和民法学说的依赖

四、民法学者的民法学说对制定法和司法判例的依赖

第十一章 法国当今民法学者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第一节 法国现代民法学者对人格权理论的普遍承认

一、法国民法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对人格权理论的承认

二、法国民法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对人格权理论的争议

三、法国民法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对人格权理论的承认

第二节 法国当代民法学者对人格权理论的普遍承认

一、当代民法学者在他们的《民法总论》当中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二、当代民法学者在他们的《民法》当中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三、当代民法学者在他们的《人法》当中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四、当代民法学者在他们的《人格权》当中对人格权做出的说明

五、当代民法学者关于人格权的不同说明

第三节 法国当今民法学者对人格权的一般理论的厘定

一、人格权的一般理论的界定

二、《瑞士民法典》对人格权的一般理论做出的规定

三、《魁北克民法典》对人格权的一般理论做出的规定

四、法国1950年的《民法典草案》对人格权的一般理论做出的规定

五、法国民法学者对人格权的一般范围的确立

六、法国民法学者对人格权的一般法律保护的确立

七、法国民法学者对人格权的一般性质的确立

第四节 法国当今民法学者对待一般人格权的态度

一、法国民法学者关于单一人格权与复数人格权的不同说明

二、法国民法学者对一般人格权的主张

三、法国民法学者对一般人格权的反对

四、法国民法学者反对一般人格权理论的主要原因

第十二章 法国人格权的法律保护

第一节 人格权法律保护的类型

一、人格权法律保护的界定

二、人格权的法律保护与人格权的法律制裁

三、法国民法学者对人格权的法律保护做出的分类

四、人格权的立法保护与人格权的司法保护

五、人格权的一般保护与人格权的特别保护

六、人格权的间接保护和人格权的直接保护

第二节 人格权的刑法保护与人格权的民法保护

一、人格权刑法保护与民法保护的区分理论

二、人格权的刑法保护

三、人格权的民法保护

四、人格权的刑法保护与民法保护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人格权的司法保护

一、法国法官在保护人格权时所使用的各种术语

二、法国法官在1970年之前对人格权提供的司法保护

三、法国法官在适用《法国民法典》第9条时所面临的难题

四、法国当今法官对人格权提供保护的法律根据

第四节 人格权的法律保护措施

一、Bernard Beignier对人格权的法律保护措施做出的说明

二、Agnès Lucas-Schloetter对人格权的法律保护措施做出的说明

三、Jeremy Antippa对人格权的法律保护措施做出的说明

四、Jean-Michel Bruguière和 Bérengère Gleize对人格权的法律保护措施做出的说明

五、阻却性的法律保护措施、停止性的法律保护措施和赔偿性的法律保护措施

法国人格权法(上)是2016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民安。

得书感谢您对《法国人格权法(上)》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家事法研究(2017年卷)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本书为2017年卷。
家事法研究(2018年卷)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本书为2018年卷。
家事法研究(2019年卷)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本书为2019年卷。
家事法研究(2020年卷)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本书为2020年卷。
金融法(第2版) 电子书
内容高度融合多种金融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可作为考取银行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期货从业资格等资格证书的参考教材。正文内穿插案例及其解析、实案广角(文字或视频)、思考与讨论、法规展台、视野拓展等栏目,方便教学互动。提供课件、教案、大纲、视频案例、参考答案、补充练习题、模拟试卷等配套教学资料,索取方式参见本书正文最后一页或左下角二维码页面内的配套资料索取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