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出版研究

“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出版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重点对十七年时期初版和再版的长篇小说单行本进行研究,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总结十七年时期的长篇小说在内容类型、编辑特点、作者特点以及形式设计方面的规律。

内容简介

“十七年”时期出版的长篇小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图书出版的重要部分。张文红、刘銮娇所著的《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出版研究》以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原始版本和相关研究文献,在系统介绍其出版环境与出版概况基础上,对该时期长篇小说的出版、传播和接受情况进行重点分析;从题材类型、情节模式和人物形象出发,阐述其内容情况;从图案设计、色彩设计和版式设计角度探讨其出版形式特点;本书还对这一时期长篇小说的编辑角色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在版本比较阅读基础上阐述了“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版本的修改情况与修改原因。

作者简介

作者张文红,博士,教授,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副院长,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出版传播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完成北京市教委《新中国畅销书出版与阅读变迁研究》等研究项目3项。出版《畅销书理论与实践》等学术著作2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出版传播研究论文3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章 “十七年”时期中国长篇小说出版环境与出版概况

一、出版环境

二、出版概况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中国长篇小说内容探析

一、题材类型

二、情节模式

三、人物形象

第三章 “十七年”时期中国长篇小说封面探析

一、封面图案设计

二、封面色彩设计

三、封面版式设计

第四章 “十七年”时期中国长篇小说编辑角色探析

一、编辑作为“政策的把关人”——以张羽审校《青春之歌》为例

二、编辑作为“受众的代言人”——以龙世辉审校《林海雪原》为例

三、编辑作为拥有独立审美思想的“个人”——以冯雪峰审校《保卫延安》为例

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中国长篇小说版本修改情况

一、通过标点符号修改强化感情色彩

二、代词、助词使用更加准确

三、形容词、动词更加生动具体

四、对于方言、口语的摒弃

五、使语意更加明确、真实、丰富

六、对于爱情描写的“阉割”

七、对于情节描述语言的增加

八、删减不够简洁明确的语言

九、人物形象塑造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十、对于主流意识的靠拢与强调

第六章 “十七年”时期中国长篇小说再版原因探析

一、作者对于艺术标准的坚持

二、编辑对于作品的不断完善

三、读者与批评家的推动

四、对于国家政治规范及革命伦理秩序的遵从

结语

附录 “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再版情况统计表

参考文献

“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出版研究是2015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文红。

得书感谢您对《“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出版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民国时期西部边疆的政权建设与族群关系 电子书
本书是有关民国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史研究的汇编。
清华社会学评论(第十辑) 电子书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办刊物,本册是第十辑。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十讲 电子书
全书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结合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新实践,系统梳理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是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培训培养的重要教材。全书由全国知名高校的学工部长和专家学者担任编委和作者,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示范性。本书对于当前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辑)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刊物,本册是第十辑。
历史再现与身份认同:以新时期以来的“蒙古历史叙事”为中心 电子书
新时期以来,“重述历史”是当代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中同时出现的重要文学现象,其中又以“蒙古历史叙事”最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