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互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印象形成

想象的互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印象形成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通过对不同网络传播平台使用者进行在线访谈,探究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印象形成。

内容简介

网络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在当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人际关系也成为现实人际关系的重要补充。但通过网络人际传播进行的交往带给人们的是与线下交往完全不同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的途径和方式更是与线下迥然不同。本书通过对不同网络传播平台使用者进行在线访谈的质性研究和基于网络聊天模拟的控制实验研究对网络人际传播中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机制与效果进行了探究,既是对网络媒介如何改变日常生活的理论探索,也可以作为传播学研究者从事控制实验研究、在线访谈研究的参考。

作者简介

作者张放,博士,四川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传播学会人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传播学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史论、人际传播、传播效果,研究成果先后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

序二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文献回顾

四、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一章 网络人际传播的发展及现状

一、网络人际传播的界定

二、网络人际传播的技术形态及其模式演变

第二章 网络人际印象形成影响因素的预研究

一、方法与设计

二、访谈资料的扎根理论分析

三、探讨与结论

第三章 网络人际传播中印象形成效果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问题与假设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解释与讨论

五、结论

第四章 网络人际传播中印象形成机制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问题与假设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解释与讨论

五、结论

第五章 网络人际传播中各类线索对印象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问题与假设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解释与讨论

五、结论

第六章 网络印象形成双因素模型

一、网络印象形成双因素模型的构建

二、网络印象形成双因素模型的理论意义

三、本书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建议

附录一 论“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中译定名问题——基于学术史与技术史的考察

附录二 NEO五因素印象测评量表

附录三 印象目标人物基本特征设定

附录四 强启动材料

附录五 弱启动材料

附录六 个人资料线索单独呈现材料

附录七 表达风格线索与交流内容线索结合呈现材料

附录八 表达风格线索单独呈现材料

附录九 交流内容线索单独呈现材料

参考文献

后记

想象的互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印象形成是201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放。

得书感谢您对《想象的互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印象形成》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大数据网络传播模型和算法 电子书
本书系统总结了若干经典的随机传播模型,准确论述了模型之间的关系和模型的主要性质。在传播算法方面,本书以影响力最大化为主线,介绍了适用于不同场景的基于影响力传播的优化问题和算法。
网络智能化中的深度强化学习技术 电子书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智能化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已经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与未来网络的重要技术。阿尔法围棋(AlphaGo)之后,深度强化学习不断推陈出新,为网络中的决策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潜在解决方案。本书系统介绍了网络智能化中深度强化学习的基本理论、算法及应用场景。全书共8章,针对互联网、移动通信网、边缘网络、数据中心等典型网络,阐述了网络管理、网络控制、任务调度等决策需求,深入论述了深度
社交网络中的社会影响和新产品采用 电子书
本书是基于作者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影响和新产品采用领域的研究成果整理完成,从理论上揭示社会影响在新产品采用网络中的作用机制。
社交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人际心理学 电子书
本书共九章,前三章是对网络社交总体情况的介绍,主要包括互联网及网络社交的发展状况、有关网络社交的理论和网络社交的影响因素三部分;后六章主要阐述网络社交对网民心理的影响,遵循从个体到人际再到社会的逻辑。
解读科学中心与博物馆中的互动:走向社会文化视角 电子书
本书探讨了科学中心与博物馆等相关领域高度关注的话题,采用社会文化的视角与理论,探讨了科学中心与博物馆中的各种互动,阐释了互动对学习的重要性,展现了展品对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的重要作用,也重点关注了学校参观,探讨了如何使用展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