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汉语哲学

存在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汉语哲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从对海德格尔著作的汉译问题入手,廓清了哲学翻译中的许多误解和混乱,并对汉语哲学的未来做出论证和展望。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两编,计八篇文章。增补的两篇文章均为作者近年来有关“汉语哲学”问题的思考。作者基于自身的翻译经验,特别是从对海德格尔著作如《哲学论稿》的翻译实践而来,将以关于“存在”(Sein)和“超过”(Transzendenz)之译名争论为代表的西哲汉译诸问题,置于中西哲学和文化相互沟通的语境中予以充分阐发。

此外,作者还从自身的西方哲学研究和西哲汉译的经验出发,提出了“汉语哲学何以可能”的问题,认为汉语哲学的“时机”已经到了,也许正蓄势待发。

作者简介

编者孙周兴,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学系,获理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1999—2001年在德国Wuppertal大学从事洪堡基金课题研究;2002年起任同济大学教授;现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讲座教授,兼任同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学院院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现象学、艺术哲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总序

自序

第一编 海德格尔著作之汉译

一 学术翻译的几个原则

(一)语境原则

(二)硬译原则

(三)统一原则

(四)可读原则

(五)结束语

二 基础存在学的先验哲学性质

(一)《存在与时间》中译本的一段译文

(二)基础存在学的路径:以实存证本质

(三)基础存在学是一种先验哲学

(四)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前理论的“形式因素”

(五)余论:关于transzendental的汉译

三 海德格尔《哲学论稿》的关节和脉络

(一)

(二)

(三)

(四)

(五)

四 海德格尔《哲学论稿》几组重要译名的讨论

(一) Ereignis及相关词语

(二) Sein及相关词语

(三) Wesen及相关词语

(四) Werfen及相关词语

(五) Grund及相关词语

(六) Bergen及相关词语

(七) Besinnung及相关词语

(八)Rücken及相关词语

附录一 《哲学论稿》德—英—中译名对照表

附录二 失败的西哲汉译?

(一)

(二)

第二编 西哲汉译与汉语哲学

一 翻译的限度与译者的责任

(一)

(二)

(三)

(四)

二 存在与超越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存在”还是“是”?

(三)语言特性和语言的限制

(四)“先验的”还是“超越论的”?

(五)存在与超越的交织关系

(六)余论:西哲汉译的限度

三 我们可以通过汉语做何种哲学?

(一)语言特性与中西思维差异

(二)何种哲学?一种还是多种哲学?

(三)余论:现代汉语变得更适合于哲思了吗?

四 汉语哲学的时与势

(一)引子:中国哲学还是汉语哲学?

(二)汉语哲学的劣势或弱项

(三)汉语哲学的优势或强项

(四)结语:汉语哲学的时与势

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存在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汉语哲学是201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孙周兴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存在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汉语哲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传统与超越:中国当代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论丛) 电子书
深入探讨中国的家庭及家庭政策如何在超越传统局限性的同时注重传统的延续性。
19世纪稀见英文期刊与汉语域外传播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19世纪稀见英文期刊中出现的汉语传播文献为研究对象,以目前比较全面的英文汉学期刊文献目录为线索,对19世纪稀见英文期刊中的汉语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梳理了汉语在异域传播过程中的存在形态与演变脉络,并通过比较和参照,分析探讨中国文化在域外的影响以及汉语在域外的接受与变异。
俄罗斯汉语教程 电子书
本书是面向俄罗斯读者的汉语基础教材,分上下两册,每册20课,对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汉语及汉字的特点、汉俄跨文化交际、俄汉文化的交流等多方面知识予以介绍。
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哲学省思 电子书
本书是作者从哲学反思和文化重构的立场研究中国文化及其现代化关系的成果之一,内容包括: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思想家与文化传统、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等。
汉语序数范畴研究 电子书
本书运用形式与语义互证、定性与定量配合的方法,研究汉语序数范畴的表达。书中细致地分析了汉语序数范畴的语义构成基础和序数参照的类别,翔实地描写了汉语序数范畴的三大表达形式。全书将研究重点放在序数语法表达式上,揭示了它在句法、语义上的诸多特征,探讨了它的典型性问题,并以“第”和量词的隐现为视点,寻找不同形式之间的区分点,最后概括了汉语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中序数语法表达式的共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