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是城市问题的跨学科专著。
内容简介
主要包括城市的起源与演化、城市规划基本原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自然景观和城市人文景观、自然环境与城市生态、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公共投资与城市建设、公共服务与城市发展、城市社区建设与个体发展、城市空间资源开发与空间优化、城市扩张与城市结构体系、城市和乡村的一体化发展、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等。
作者简介
作者李永东,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国土资源与城乡发展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在《环境保护》《北京社会科学》《经济学家》《宏观经济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等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城乡发展方面的跨学科研究工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序
第一章 城市学:一门应用性交叉学科的兴起
第一节 城市学:概念与缘起
一 城市学的基本内涵
二 城市学的缘起
三 城市学的发展
四 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学
第二节 城市学: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
一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实践
二 城市学的学科性质
三 城市学的发展前景
四 如何学习城市学
第三节 城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 城市的起源与演化
二 城市规划基本原理
三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四 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
五 城市自然环境和城市生态
六 城市社区建设
七 公共投资与城市经济发展
八 公共服务与城市发展
九 城市扩张与城市结构体系
十 城市治理与城市公共服务
十一 城市发展的其他问题
第四节 城市学的研究方法
一 实地考察
二 统计分析
三 案例分析
四 系统动力学与系统模拟
五 逻辑演绎和分析
第二章 城市:聚落文明的高级形态
第一节 聚落文明的演化过程
一 原始部落的基本情况
二 村落到集镇
三 县城
四 区域中心城市
五 大都市及大都市圈
第二节 城市:一种聚落的空间综合体
一 城市立体空间的价值
二 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综合体的形成
三 聚落在城市空间综合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 城市聚落与空间综合体的价值评估
第三节 城市:个体发展与环境拓展的基础平台
一 城市有更多就业或谋生机会
二 城市有助于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
三 城市有良好的基础服务设施
四 城市有比较广泛的社会资源
第四节 城市:聚落文明的未来
一 城市将成为人类聚落的主要分布区域
二 各种力量影响下的城市聚落发展
三 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
四 城市聚落建设与乡村发展
第三章 城市的起源与演化
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
一 环境选择与聚落形态演化
二 军事防御
三 国土治理或行政管理
四 资源开发
五 经济分工、社会分工与合作秩序的拓展
第二节 城市演化的一般规律
一 从经济结构看,存在从单一结构到多元结构的过程
二 从空间结构看,存在由平面开发到立体开发的过程
三 从环境构成看,存在从单一要素到多元要素的过程
四 从社会活动看,存在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五 从治理体系看,存在从低成本到高成本的过程
六 未来的城市发展
第三节 工业化与城市发展
一 工业发展是创建城市的基础
二 工业发展影响城市整体竞争力
三 工业结构对城市结构的影响
四 工业化发展对城市的负面外部性影响
第四节 城市的基本类型
一 行政中心城市
二 港口城市
三 绿洲城市
四 边境口岸城市
五 河谷型城市
六 矿业城市或资源型城市
七 文化古城
八 其他类型城市
第四章 城市规划基本原理
第一节 城市规划与城市空间秩序
一 城市规划与城市空间秩序的一般关系
二 城市规划影响城市空间秩序的一般方式
三 通过城市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秩序的具体措施
四 城市规划与城市空间秩序优化的案例
第二节 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
一 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的一般关系
二 城市规划中涉及人居环境的主要因素
三 通过城市规划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具体措施
四 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优化建设的案例
第三节 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
一 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 城市规划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
三 城市规划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
四 城市规划和经济增长的案例
第四节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 土地利用规划
二 道路交通规划
三 园林绿地及开敞空间规划
四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五 住宅区(居住区)规划
六 其他规划
第五节 城市规划与城市形象设计
一 城市形象设计与景观设计
二 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三 推进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措施
四 城市形象设计的若干案例
五 景观设计与景观经济学
第六节 城市规划的基本程序
一 确定规划目标
二 收集和分析基础资料
三 草拟规划方案
四 论证规划方案
五 修改规划方案
六 提交与审批规划方案
第五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城市基础设施概述
一 城市基础设施的界定
二 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
三 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质量和布局
四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导向
第二节 城市基础设施的内容
一 生活服务类基础设施
二 交通类基础设施
三 教育类基础设施
四 医疗卫生类基础设施
五 环境类基础设施
六 文化类基础设施
七 公共服务与管理类基础设施
八 社会保障与救助类基础设施
第三节 城市基础设施的价值评估
一 城市基础设施价值评估的必要性
二 城市基础设施价值评估的方法
三 城市基础设施价值评估的案例
四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报率问题
第四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政策
一 财政政策
二 土地政策
三 金融政策
四 其他政策
第六章 产业布局与城市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产业布局概述
一 产业布局的基本内涵
二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 产业布局的若干模式
四 产业布局的整合与分化现象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经济效应
一 投资效应
二 消费效应
三 进出口效应
四 财政收入效应
五 其他效应
六 产业布局的变化及其经济效应的变化
第三节 产业布局与城市规划
一 城市规划与产业布局的一般关系
二 如何通过城市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三 如何通过产业布局优化城市规划
四 产业布局与城市规划中的土地问题
第四节 房地产行业与城市发展
一 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
二 房地产行业的经济效应
三 房地产行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四 房地产行业发展中的政府规制或调控行为
第五节 产业布局的公共政策
一 税收政策与产业布局
二 财政政策与产业布局
三 土地政策与产业布局
四 金融政策与产业布局
五 其他政策与产业布局
第六节 产业布局与城市竞争力
一 产业布局和城市竞争力的关系
二 城市竞争力分析方法:多部门分析方法
三 产业布局案例:青岛市家电行业产业布局及调整
本章附录 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
一 行政管理政策
二 外商投资政策
三 土地政策
四 财税金融政策
五 产业发展政策
六 企业支持政策
七 环境保护政策
八 拓园扩区政策
九 人才政策
第七章 自然环境与城市生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城市分布
一 全球气候带与城市分布
二 各个气候带的城市分布
三 气候带与城市发展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
一 地形地貌条件与城市发展
二 水文和水资源条件与城市发展
三 其他环境要素与城市发展
第三节 城市生态的结构与功能
一 城市生态的基本结构
二 城市生态的功能
三 城市生态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四 城市生态结构的测度
第四节 城市生态价值及生态文明建设
一 城市生态价值
二 城市生态环境价值的评估
三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第八章 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第一节 城市自然景观概述
一 自然景观的基本内涵
二 城市自然景观的主要构成
三 城市自然景观的开发和利用
四 城市自然景观的价值评估
第二节 城市自然景观建设的案例
一 杭州市城市自然景观建设
二 杭州市自然景观的经济价值
三 杭州市自然景观开发与建设的主要措施
第三节 城市人文景观概述
一 人文景观的基本内涵
二 城市人文景观的主要构成
三 城市人文景观的开发和利用
四 城市人文景观的价值评估
第四节 城市人文景观建设的案例
一 深圳市人文景观概况
二 深圳市人文景观的价值
三 深圳市人文景观建设的经验
第五节 城市综合性景观的开发与保护
一 综合性景观的内涵
二 综合性景观的开发与保护
三 综合性景观的价值评估
四 综合性景观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九章 城市社区与人居环境建设
第一节 城市社区与人居环境概述
一 城市社区的基本功能
二 社区建设的公共投入
三 人居环境的基本内涵
四 城市人居环境的特征
五 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城市社区与人居环境服务
一 居住和生活服务
二 安全保障服务
三 医疗卫生服务
四 环境服务
五 其他服务
六 城市人居环境的综合价值
第三节 城市社区服务能力评估
一 社区服务能力评估的必要性
二 社区服务能力评估的内容
三 社区服务能力评估的方法
第四节 城市社区与人居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 社区环境与群体意识
二 社区环境与社会活动
三 社区环境与经济活动
四 社区环境与终身发展
五 重构社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节 城市社区与人居环境建设模式
一 公共投资模式
二 PPP模式
三 社区自助模式
四 纯商业化模式
五 其他模式
第六节 城市社区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公共政策
一 公共财政政策
二 金融政策
三 文化政策
四 教育政策
五 医疗卫生政策
六 环境政策
七 其他政策
第十章 公共投资与城市建设
第一节 公共投资概述
一 公共投资的基本内涵
二 公共投资的必要性
三 公共投资的资金来源
第二节 城市建设公共投资的主要领域
一 城市公共投资概述
二 城市建设与维护投资情况
三 公共投资的主要领域
第三节 公共投资的特征、经济及其他效应
一 公共投资的特征
二 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
三 公共投资的生态环境效应
四 公共投资的社会效应
第四节 提高城市建设公共投资效益的政策措施
一 健全制度体系,着力促进公共投资领域的充分竞争
二 科学规划和计划,着力提升公共投资的恒久性价值
三 统筹城乡发展结构,着力实现公共投资的相对公平发展
四 坚持融合性城市结构建设,着力满足市民和公众多元化需求
五 坚持综合评估和监管,着力降低公共投资的负面外部性影响
第十一章 公共服务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公共服务概述
一 安全保障服务
二 环境保护服务
三 交通物流服务
四 医疗卫生服务
五 教育科技服务
六 文化艺术服务
七 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服务
八 其他服务
第二节 城市公共服务的经济效应
一 要素集聚效应
二 经济增长效应
三 合作秩序拓展效应
四 财政投资的抑制效应
五 其他经济效应
第三节 城市公共服务的评估
一 城市公共服务评估的主要内容
二 城市公共服务评估的主要方法
三 城市公共服务评估的案例
第四节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公共政策
一 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形成公共服务协同工作机制
二 强化基础平台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三 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实现公共服务过程公平
四 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效率
第十二章 城市空间资源利用与空间优化
第一节 城市空间资源概述
一 城市空间资源的内涵
二 城市空间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三 城市空间资源开发的趋势
第二节 城市空间资源开发的经济效应
一 经济活动空间拓展效应
二 城市空间利用与商业投资
三 城市空间利用与居民消费
四 城市空间资源开发的其他经济效应
第三节 城市空间资源开发与优化的模式
一 招商引资
二 合作共建
三 先建后租
四 其他方式
第四节 城市空间资源优化的评估及公共政策
一 空间优化指数的构造和计算
二 城市空间利用的初步估计
三 城市空间优化利用的公共政策
第十三章 城市扩张与城市结构体系发展
第一节 城市扩张概述
一 城市扩张的概念
二 城市扩张的驱动因素
三 城市扩张的主要表现
四 城市扩张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 城市扩张的经济效应
一 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增长
二 行业投资与产值的增长
三 城市扩张的区域传递效应
四 城市扩张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
五 城市扩张的外部性影响
第三节 城市结构体系
一 城市结构体系的内涵
二 城市结构体系的形成
三 城市结构体系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城市结构体系发展的综合效应
一 经济要素的流动性
二 城市发展的联动性
三 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融合力的发展
四 其他外部性效应
第五节 世界和中国的城市结构体系
一 世界城市结构体系总体情况
二 中国主要区域性城市群
三 城市群及城市结构体系的发展
第十四章 城市和乡村的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城乡关系的一般分析
一 从行政管理方面来说,城市是对乡村实施管辖的中心和基地
二 从经济发展来说,城市具有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功能
三 从社会活动来说,城乡之间存在诸多互补性作用
四 从环境保障来说,农村是城市环境的基本背景和支撑
五 从个体发展来说,城市比乡村提供了更多发展环境和资源
第二节 城市和乡村的二元结构
一 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情况
二 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
三 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
四 破除或者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必要性
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的现状
一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二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三 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四 城乡一体化的测度
第四节 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和任务
一 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二 城乡一体化的任务
三 城乡一体化的方式
第五节 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措施
一 土地政策
二 财政政策
三 产业政策
四 金融政策
五 社会保障政策
六 其他政策
第十五章 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
第一节 城市治理体系概述
一 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内涵
二 城市治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 城市治理体系的总体设计
第二节 城市治理体系改革
一 城市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二 现有城市治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城市治理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
四 城市治理体系改革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城市治理水平概述
一 城市治理水平的基本内涵
二 城市治理水平的主要体现
三 城市治理水平的一般性、经验性评价
四 城市治理的专业性研究
第四节 城市治理水平的量化评估
一 城市治理水平量化评估的必要性
二 城市治理水平量化评估的主要内容
三 城市治理水平量化评估的主要方法
第十六章 城市文化和人文环境建设
第一节 城市文化的价值
一 文化具有滋养身心的价值
二 文化具有教化大众的价值
三 文化具有一定的商品交易价值
四 文化具有展示城市形象的价值
五 文化具有文明传承的重要价值
第二节 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 日常生活类文化
二 社会活动类文化
三 艺术创作类文化
四 人文教育类文化
五 科学创新类文化
六 生态文明类文化
七 建筑景观类文化
八 其他文化
第三节 城市文化建设的方式
一 培养和引进文化人才
二 深入扎实推进人文教育
三 积极扶持民间文化事业机构
四 优化文化事业发展布局
五 适度推进文化事业的市场化发展
六 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体制创新
第四节 城市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一 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二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市场化
三 文化产业中的外部性问题
四 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
第十七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人力资源概述
一 人力资源的基本内涵
二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三 中国城市人力资源概况
四 对城市人力资源现状的几点评价
第二节 城市人力资源价值评估
一 人力资源价值的基本内涵
二 影响人力资源价值的因素
三 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方法
第三节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
一 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
二 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
三 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四 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第四节 人力资源开发的公共政策
一 财政政策
二 金融政策
三 产业政策
四 社会保障政策
五 其他政策
第五节 城市人力资源开发案例
一 郑州和武汉经济发展及人力资源状况比较分析
二 武汉市的人才战略和人才政策
三 郑州市的人才战略和人才政策
第十八章 城市及城市学的未来
第一节 城市功能转化
一 在居民福利增长方面,实现从谋生到发展的转化
二 在比较优势发挥方面,实现从局部优势到全面优势的转化
三 在城市管理方面,实现从相对无序到相对有序的转化
四 在资源利用方面,实现从粗放利用到集约利用的转化
五 在经济结构方面,从单一经济结构到形成相对均衡的结构转化
第二节 城市结构变迁
一 推进城市结构变迁的重要性
二 影响城市结构变迁的因素
三 城市结构变迁的主要内容
四 实现城市结构变迁的模式
第三节 城市环境建设
一 城市环境的价值
二 城市环境建设的主要领域
三 城市环境建设的公共政策
四 城市环境建设的案例
第四节 城市文明发展
一 城市文明的基本内涵
二 城市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 城市文明建设的公共政策
第五节 城市学家的责任
一 坚持规划先行,全面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二 推进城市结构调整,优化各类资源利用
三 发挥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 建立各领域专业人员协同工作机制,提高城市治理专业化水平
五 着力减少行政干预,让项目建设更多体现社情民意
六 坚持终身学习,提高服务城市管理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后记
城市学:理论与实践是201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永东。
得书感谢您对《城市学:理论与实践》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