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研究民国时期新闻业的学术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以民国元年作为研究的剖面,以中国知识分子的分化和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为主要线索,回顾民初特殊舆论环境和复杂社会背景,探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历史转型期的艰苦抉择及推进新闻业现代化的过程,研究新闻业对国家、民族和公众的重新建构,窥探中国报人文章报国、特殊政治性倾向的价值诉求,从中挖掘民初新闻业在“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的独特发展态势及历史功绩。
作者简介
作者谭泽明,河南兰考人。毕业于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获文学硕士。现为广西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新闻史。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工作,在《新闻界》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丛书序
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的目标
四、研究的内容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六、研究的方法
七、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本体
八、中国新闻史的具体状况
九、创新新闻史研究方法的路径
十、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
第一节 名存实亡的大一统局面
一、清贵族腐朽不堪
二、局势的扑朔迷离
三、角逐政权的竞争
四、革命力量薄弱
五、宣统皇帝退位
六、集权的短暂真空
第二节 社会价值建树的难题
一、传统儒学价值体系的崩溃
二、新价值体系的融合发展
三、社会价值观念的对立
四、新价值体系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舆论环境
一、晚清的出版律例
二、租界对新闻业的影响
三、政治局势绑架新闻报业
第二章 民国前的报刊业
第一节 早期报人的贡献
一、早期报人的构成
二、早期报人的报刊主张
三、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特征
第二节 维新派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维新派的构成
二、维新派的报刊理论建构
三、维新报刊的特征
第三节 革命派与报刊的革命动员
一、孙中山的报刊理论建构
二、革命报刊蓬勃发展
三、革命报刊的特征
第四节 不合时宜的清末官报
一、清末官报
二、官报落伍的原因
三、官报与民报之比较
第五节 政论报刊的政治功能化改造
一、政论报刊的中心化
二、报刊政治功能的影响
三、中国特征的报刊
第三章 民国元年新闻事业概况
第一节 短暂的办报高潮
一、国人的第二次办报高潮
二、民初办报高潮的特征
第二节 政论:主流报刊传统基因
一、政党和朋党
二、党派报和非党派报
三、党派报的历史作用
第三节 新闻业概况
一、新闻从业者与专业主义
二、新闻业的经营管理
三、新闻传播的有限效果
第四节 新闻业务的发展
一、专业采访与白话文写作
二、报刊编排的革新
三、新闻业的技术革命
第四章 民国元年的新闻思潮
第一节 分化中的传统士人
一、传统士子面临抉择
二、科举废除与士子的茫然
三、“士”的转型与分流
第二节 社会语境的变迁
一、社会语境的概念
二、主体社会思潮
三、诉求于报刊载体
第三节 新闻思想和追求
一、新闻专业主义
二、报刊功利主义
三、新闻投机主义
第五章 《暂行报律》事件
第一节 《暂行报律》前后的新闻法
一、晚清的报律
二、《暂行报律》事件
三、民初其他报律
第二节 报刊言论与中央集权
一、“大一统”的思想传统
二、民权与集权的矛盾
三、《暂行报律》出台的必然与偶然
第三节 客观审视《暂行报律》
一、是否合乎法律
二、是否应该立法
三、懵懂觉醒和幼稚抗争
四、士子精神的显露
第六章 言论界骄子:梁启超最后的努力
第一节 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一、作为报人的梁启超
二、梁启超报刊思想研究概况
三、报刊思想分析
四、参政豪情与落幕悲情
第二节 “愿终身不离报馆”
一、流亡生涯的结束
二、归国演讲的隐语
三、士子之身的选择
第三节 梁启超《庸言》个案分析
一、天津《庸言》杂志
二、梁启超《庸言》的目标
三、梁启超《庸言》的无奈
第七章 文人论政:报人张季鸾
第一节 榆林张季鸾
一、张季鸾的生平
二、关学思想根基
三、报刊活动概况
第二节 国士精神和新闻追求
一、国士精神
二、文人论政
三、报恩主义
第三节 张季鸾的传统原动力
一、精神层面:儒学支撑
二、行为层面:经世致用
第八章 儒商报国:史量才及其申报馆
第一节 史量才及其社会角色
一、生于商人家庭的史家修
二、报刊活动经历
三、史量才的社会角色演变
四、史量才的社会角色冲突
第二节 史量才与申报馆
一、史量才前的申报馆
二、史量才对申报馆的革新
第三节 史量才的报刊经营管理思想
一、人格·报格·国格
二、“史家办报”
三、儒商报国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民元时期的新闻业:一个剖面的研究是2017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谭泽民。
得书感谢您对《民元时期的新闻业:一个剖面的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