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包括“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和“中国文化样式学习”两个部分。
内容简介
应该说在“传统文化”部分,主要侧重于对文化学意义上的学科认知,是文化传统形成过程中文化意识形成、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认同、文化融合、文化变迁的全过程。文化认同或文化共识的形成,需要通过文化整合来实现,逐渐缩小文化差异则是实现文化认同的前提条件。
对于文化的学习、适应、理解与宽容,则是提升文化适应能力的必然途径。在文化差异存在的现实社会中,文化是平等的、多样的,文化差异性是文化生态平衡的基础,只有在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弱势文化逐渐被强势文化所融合。
而在“文化传统”部分,重点介绍中国民俗与地方文化、语言文字与文化、中国地域文化、中国民间民族文化、中国法制文化等。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将重点介绍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及社会文化。在中国文化样式部分,重点介绍中国建筑文化、戏剧戏曲文化、玉石文化、陶瓷文化、青铜文化、铁器文化等。当然,由于篇幅所限,文化样式与中国文化关系等内容,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书系”中的一部分另行出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者的话
前言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
二、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地域文化
三、地域文化与时空偏差
第二节 文化学透视
一、文化学批判
二、文化行为与文化差异
三、文化适应与借鉴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价值取向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
三、文化整合与文化变迁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儒学的形成及其价值
第一节 “原儒”思想的形成
一、早期儒学的基本内容
二、孟子及其思想
三、汉儒的思想
第二节 孔子的思想贡献
一、孔子从政经历与思想形成
二、儒学的思想体系
三、对儒学的误解
第三节 中国传统经学
一、关于“六经”
二、“六经”的意义
三、“六经”的评价
第三章儒学的传承与演变
第一节 儒学的演化
一、宋明理学的形成
二、陆王心学
三、乾嘉朴学
第二节 新儒学的形成与社会影响
一、新儒学观
二、儒学与中国社会认同
三、新儒学的地位
第三节 中国儒学的意义
一、近代哲学变革
二、 “东方文化派”和“西方文化派”
三、儒学的批判与继承
第四章道学、道家与道教
第一节 老庄及其思想
一、老子《道德经》与道学的演变
二、庄子及其思想
三、老庄学派的影响
第二节 道学与儒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与儒学思想
二、诸子百家与阴阳学的关系
三、《黄帝内经》与道家思想
第三节 道教与道学的关系
一、《太平经》中的道教思想
二、道教理论与老子的道学
三、道教南宗与老子学说的关系
第五章佛教的传入与影响
第一节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发展
一、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和途径
二、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 佛教与儒学、道教的冲突与融合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与儒、道的冲突与融合
二、隋唐时期儒学与佛教、道教的冲突和融合
三、儒、释、道冲突与融合的启示
第三节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人对“佛”的理解
二、佛陀的传说
三、佛教的教义
第六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
一、中国传统政治结构
二、中国的“内服”与“外服”观念
三、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二节 中国古代边政
一、孔孟时代的对外政治主张
二、帝制时代的对外政治主张
三、对外政治制度与政治经济活动
第三节 儒学与道学的对内政治主张
一、儒学对内的政治思想
二、道学的政治理想
三、儒、道政治思想比较
第七章中国传统经济制度文化
第一节 经济区域划分
一、中国传统经济结构与经济运作方式
二、中国区域与地方经济的形成
三、区域社会经济体系及其结构
第二节 国家经济运行的基本制度
一、国家经济运行机制
二、国家与民间商人资本
三、商人与商业的社会地位
第三节 传统商业发展的障碍
一、海外贸易的阻碍
二、环境因素:南北洋障碍
三、政策导向:内陆中心主义
第八章中国传统地方社会文化
第一节 传统社会组织与社会功能
一、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作用
二、传统社会的移民与地方社会
三、移民与地方社会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族组织
一、宗族组织的基本理论
二、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的历史作用
三、宗族组织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传统宗族的社会生活
一、家法与族规
二、族长及其权威
三、宗祠制度与宗族置产制度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与文化传承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观
一、经学著作
二、史部著作
三、诸子百家
四、集部著作
五、类书与丛书
第二节 中国文化典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中国民间“诗书传家”文化传统
二、中国古代民间藏书家及其影响
三、中国文化典籍
第三节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一、中国的世界遗产
二、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主要问题
三、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参考文献
全国大学通识教育系列教材: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2010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淼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全国大学通识教育系列教材: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