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修订本)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修订本)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研究宋代职官制度和铨选制度的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依次深入阐述了八个问题:宋代任官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关选任的部门与条例,考课法在宋代的施行,铨选中“资”与“资序”系统的并立,铨选中占特殊重要地位的检举制度,以课绩、资考为依据的磨勘制度,宋代文官差遣除授制度和宋代铨选中的诸多矛盾。

该书1993年首次出版时即广受好评,填补了宋史学界的空白,二十余年来,更成为该领域的经典必读书目。

作者简介

作者邓小南,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史述略》《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强渡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中心》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章 “官人授受之别,有官、有职、有差遣”

一、“官”与“差遣”分离制度溯源

二、北宋初期对于任官制度的整理

(一)从限制使府辟署,到“幕职悉由铨授”

(二)京朝官“知军州事”与“知县事”制度的形成

(三)“官”与“差遣”分离的固定化

三、元丰官制改革

第二章 “铨选为奉行文书之地”

一、负责文官选任的部门

(一)中书门下主持的“堂除”

(二)常调文官选任机构的沿革

二、有关选任的条与例

三、掌管选任的官与吏

第三章 “循名责实”与“岁月序迁”

一、宋以前考课制度述略

二、以务实为特色的宋代考课制度

(一)“循名责实”与“岁月序迁”

(二)“善”“最”标准与三等考第

(三)批书历纸与功过分数

三、考课法在宋代的实施状况

四、宋代考课法之不振与资格、年劳地位的上升

第四章 “累日月以进秩,循资途而授任”

一、宋代的《循资格》及循资原则的普遍作用

(一)从《停年格》到《循资格》

(二)宋代《循资格》的主要内容与循资原则的普遍作用

二、宋代铨选中的“资”和“资序”

(一)关于“资”

(二)关于“资序”

三、循资原则长期作用的原因及其弊端

第五章 “凡要切差遣,无大小尽用保举之法”

一、荐举与辟举

二、奏荐:特诏荐举与常程荐举

(一)宋代荐举制度的形成

(二)有关荐举的条件

(三)“十科举士”与“举官自代”

三、辟举制在宋代的实施状况

(一)辟举制适用的范围

(二)辟举制的一度废止及其恢复

(三)宋代辟举制的特点

四、从举状内容看宋代荐举制的着眼点

五、荐举中的“关系网”及其他

第六章 “擢才校功,限年乃迁”

一、磨勘制度的形成与确立

(一)铨选制度中的“磨勘”与“磨勘法”

(二)宋真宗时期磨勘法的形成

(三)磨勘年限的确定

二、磨勘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磨勘法的主要环节

(二)改官与叙迁

(三)元丰改制期间对于磨勘法的调整

(四)减、展磨勘年及其他

三、磨勘法在宋代铨选中的地位

第七章 “任官之法,未有密于今日者”

一、常调文官的参选

二、宋代铨选中的“员”与“阙”

(一)铨选中阙额的分类

(二)员多阙少的矛盾

(三)解决员阙矛盾的努力

三、宋代铨选中的差遣注拟过程

(一)阙次的确定

(二)投状与初审

(三)铨试

(四)射阙与待次

(五)差注一:预拟

(六)差注二:集注问阙

(七)差注三:铨量

(八)过门下

(九)给告、谢辞

(十)待阙

四、“以资格用人者,有司之法”

第八章 “举官任人,国之大典”

一、“国之致治,在于审官”

二、文官选任中的诸多矛盾

三、几点说明

附录

略谈宋代地方官员政绩考察机制的形成

一、“课绩不实”问题的普遍存在与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考察:监察与考课的结合

“访闻”与“体量”:宋廷考察地方的路径举例

一、从王逵案例看“访闻”与“体量”

二、“察访”、“访闻”与“体量”:考察路径举隅

三、从浙东赈灾看监司的“访闻”与“体量”

四、结语:从路径看制度

再谈宋代的印纸历子

一、历子(歷子、曆子)与印纸

二、印纸“批书”的基本内容

三、印纸基本功用再讨论

四、余语

参考文献

修订后记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修订本)是202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邓小南。

得书感谢您对《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修订本)》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