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一部聚焦天津的通商口岸城市史。从医学史角度,看城市变迁史。
内容简介
作者罗芙芸揭示了卫生如何在19、20世纪成为中国的现代性表述中的紧要因素。她集中于中文概念“卫生”,作为贯穿时空和多样性的线索,并将其置于天津复杂的通商口岸环境之中。
本书揭示了随着帝国主义暴力的到来,卫生的意义是如何从中国人的宇宙观转变为包含了诸如国家主权、科学实验、身体净化和民族适应性等方面的概念。外国人和中国的精英们往往认为,中国人在这些方面都有所缺乏。这项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卫生怎样在中国的现代性中成为一个矛盾的概念。作者解释了卫生的现代性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还塑造了中国人对于立足于现代世界的卫生要求的认知。
作者简介
作者罗芙芸,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1996-2003年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2004至今在Vanderbilt任副教授。
主要研究中国清代与近代历史,包括东亚近代的医学史、城市史、妇女与性别史、社会文化史等方向。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序言
导言
卫生的(全球)转变和(中国)缺陷的产生
天津,超殖民地及半殖民主义
语言、翻译和卫生景象
第一章 “包治百病”:20世纪前的卫生
文献来源:诸子的话
19世纪对卫生的通俗认识
饮食卫生
中药卫生
房中卫生
运气卫生
总结:包治百病
第二章 天津的卫生与疾病
天津的土地和居民
天津的疾病
卫生和城市景观
天津的医药市场
寺庙和巫医
盐商的善举和城市卫生
总结
第三章 医学的交汇与分流
大沽之战的血与水
英国鼻子来到天津
大分流:“公共卫生”
天津医院的诞生
伦尼医生的疗法:冲突前的西方治疗学
医学交汇Ⅰ:张(Chang)医生和兰姆普瑞(Lamprey)医生
医学交汇Ⅱ:霍乱和天主教徒
总结
第四章 中国通商口岸的卫生翻译
天津和上海的殖民主义形态
“傅兰雅”和卫生科学的翻译
《化学卫生论》(1880):化学是健康之匙
卫生编系列(1893—1896) 禁酒是健康之匙
居宅卫生论(1880) 治疗穷人的卫生管理
接受翻译的卫生 梁启超
郑观应和《中外卫生要旨》
总结
第五章 日本明治时期卫生翻译的转变
长与专斋与欧洲的公共卫生
把庄子化入国家职能中
第一部“新的卫生”:《卫生新论》(1872)
现代性的工具:《卫生凡论》(1880)
建构人体的国家
对清战争中的卫生
总结
第六章 缺陷和主权:天津被占领期间的卫生现代性,1900—1902
入侵和混乱
天津都统衙门和卫生现代性的实施
去除污物
消灭细菌
管制霍乱,1902
细菌、种族隔离和民族身份
被占领的天津的统治和霸权
卫生的现代性,清朝主权和日本模式
总结
第七章 可见与不可见:城市景观和卫生的边界
多样化的天津城 帝国的城市
中国新城
中国老城
规范流民:在英租界建立卫生
规范气体和臭气:中国城的卫生局
规范水和粪便的流动
混混儿
英租界:液体的独立
日租界:谈判与妥协
驾驭帝国主义的水:济安自来水公司
现代水中的人的因素
私人水对公共利益
总结
第八章 卫生和现代性的渴望
事件1.顾客
事件2.国民党医生
提供卫生
谈卫生
事件3.优生学家
事件4.中国医生
总结
第九章 日本人在天津的细菌管理
日本殖民主义的体制
卫生和日本的“帝国”
卫生和天津租界
日本人对细菌的“科学管理”:1911年的天津鼠疫
日常干预
天津的医学占领:极端干预
占领对中国医生的意义
占领对中国患者的意义
总结
第十章 细菌战和爱国卫生
隐藏的危险和政治的清白
城市健康
细菌战和爱国卫生运动
总结
结语
参考书目
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健康与疾病的意义(第二版)是2021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美] 罗芙芸。
得书感谢您对《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健康与疾病的意义(第二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