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个体与亲亲

论家:个体与亲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以“双重本体”立意,在“西学”与“中学”双重视野下,重新审视“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内容简介

“家”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学界悄然而成一重要论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如此显要的主题在近现代却迟迟难以进入主流话语,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立场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家”的价值观被认为是中国人进入现代世界的巨大障碍。

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应该更从容地面对这个问题。针对以往或“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的偏颇,本书以“双重本体”立意,坚持现代个体的自由,尊重传统亲亲的价值;以此“双重视野”重新审视“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个体”与“亲亲”以一种相反相成的方式确立其在现代世界的内在关系。

“家”在现代西方伦理中曾一度失落,从霍布斯到康德,现代个体的价值无疑取代了家庭的独到地位,但“家”的理念仍不时出现。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由“生生”而“亲亲”,由“孝”而“仁”,再到“家国天下”,这绝不是简单地建构一种伦理规范,“家”更具有一种本体论的地位。

作者简介

作者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列维纳斯哲学,以霍布斯、卢梭、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近代政治哲学,近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思想现代阐释的研究。主要成果:《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合著,2006)、《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2008)等。主要学术兼职:《通识教育评论》(联合主编)、复旦通识丛书主编、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简称FISP)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部分 双重本体

第一章 双重本体:形塑现代中国价值形态的基础

一、现代的,还是西方的

二、反思“五四”,还原自身文化传统的逻辑

三、重新定位中国文化传统

四、生活世界的“双重视野”

五、“双重本体”的概念

六、双重本体的关系形态

第二章 现代个体权利与儒家传统中的“个体”

一、“个体”之于现代性的意义

二、“个体本位”的消极影响及西方文化传统的抵御力量

三、“个体”在近现代中国的发现与陨落

四、儒家的道德自主性与非道德性的权利观念

五、儒家传统之于“个体”的现代意义

第三章 个体主义与家庭主义:新文化运动再反思

一、个体主义的倡导及个体的沉沦

二、家庭主义的批判及家庭的没落

三、现代中国的文化复兴需要建构双重命题

第二部分 迂回西方

第四章 “家”在近代伦理话语中的缺失及其缘由

一、亚里士多德论“家”的问题

二、近代“家的问题”的契约化理解

三、财产问题的个人化处理

四、亲情问题的同情化理解

五、教育问题的自然化倾向

六、婚姻问题的法律化关系

七、“家”的双重性及“家”的瓦解

第五章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及其所代表的伦理性原则

一、近代“家庭”的契约化理解及黑格尔的批判

二、家庭的“伦理性原则”

三、家庭与个体

四、家庭与市民社会

五、家庭与国家

第六章 关于“家”的一种现象学分析

一、“爱欲”中的“女性她者”的他异性

二、“生衍”与跨世代的“实体转化”

三、“父子关系”与“子亲关系”

四、“兄弟关系”与社会关系的重构

五、“绵延不绝”的时间观

第三部分 重建家的哲学

第七章 生生:在世代之中存在

一、“向死存在”与“生生不息”

二、在世代之中存在与“此身”

三、“亲亲”作为源初情感的结构

四、“孝”的“共世代”结构

五、“家”与“代际共在”

六、“在家存在”之“乐”

七、“学”作为“跨世代”的筹划

八、世代性与历史性

九、世代之中的“死亡”问题

第八章 亲亲相隐之“隐”的机制及其本体论承诺

一、“隐”的训诂问题

二、“隐”作为道德困扰解决的机制

三、沉默权与容隐权

四、“亲亲相隐”的本体论承诺

第九章 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一、现代世界关于“家”之理解的多重误区

二、饱含“个体自觉”的现代“家”观念

三、现代世界中的“修齐”与“治平”

四、“家”的本体论意义

附录:民族国家、文明国家与天下意识

一、“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及其局限性

二、以阶级为基础的国家论述

三、“文明国家”的概念

四、天下意识

后记

论家:个体与亲亲是2019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孙向晨。

得书感谢您对《论家:个体与亲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在观念与思想之间:论先秦义范畴之生成 电子书
一个”义“字,构成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文化基因?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9年卷) 电子书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以价值论和伦理学前沿问题为研究旨趣,刊载价值论和伦理学原理以及中西伦理思想史、现代生活的价值或伦理反思方面的文章。本卷针对传统价值与伦理、西方价值与伦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生活的路径等问题展开讨论,既对任法融的道德思想、孟子之前的儒学性善论、人类道德意识的演变、叶适功利之学等中国传统价值与伦理展开了分析,又对托马斯自然法思想的近代意义、伊璧鸠鲁的快乐主义、哈贝马斯对技
拨开迷雾:论心理咨询新方法与心理学定位 电子书
作者为案例+心理分析的模式,提出了一套新的心理咨询方法,并在新浪的网上咨询室进行了实践应用,帮助不少有心理问题的读者解除了心理困扰。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归纳总结。哲学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全新的心理咨询方法,是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实践的整合和研发,力图通过科学和哲学两个层面进行心理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上的探索和研究。旨在为更多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及心理学专家抛砖引玉,一起为彻底解决心理问题贡献力量,共同推动心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7上半年卷) 电子书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是由国际价值研究学会(ISVI)与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编,以价值论和伦理学前沿问题为研究旨趣的集刊,刊载价值论和伦理学原理以及中西伦理思想史、现代生活的价值或伦理反思方面的文章。2017年上半年卷针对儒家和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亚洲价值观和伦理秩序等前沿问题展开讨论。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8上半年卷) 电子书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以价值论和伦理学前沿问题为研究旨趣,刊载价值论和伦理学原理以及中西伦理思想史、现代生活的价值或伦理反思方面的文章。本卷针对传统价值与伦理、西方价值与伦理等问题展开讨论,既对中国哲学与中国伦理文化所推崇的“中和”理念的源流和内涵等进行了深入思考,探究文质论与义利之辨,也深入探讨了维特根斯坦与人类学的关系、文艺复兴与现代西方法治精神的形成等西方价值与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