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天下和自我:早期中国的世界观

宇宙、天下和自我:早期中国的世界观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结合传世文本和出土文献,探讨早期中国怎样成为中国智慧和思想的源头活水。

内容简介

人们越是面对早期中国的世界观,面对众多子学家们创立的学派和学说,就越能感受到这一时代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创造性,越能感受到这一时代何以能够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的突破时代,何以能够成为中国智慧和思想的源头活水。

在新出土文献与传世文本相互印证的重要契机中,在深度视点和多种维度之下,由宇宙观、天下观和自我模式等构成的早期中国世界观得以立体性呈现。人们从中看到的是解释宇宙和万物起源的各种生成论与演变论,是期望人类和谐共同体和良好秩序的天下体系论,是塑造人成为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和充实的自我的人生智慧论。

作者简介

作者王中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兼职教授,孟子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已出版《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自然和人:近代中国两个观念的谱系探微》等多部专著。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前言

上篇

第一章 道家的宇宙观和人间观

第一节 出土简帛文献的年代与自然宇宙观

第二节 宇宙的开端、状态和生成过程

第三节 万物的内面性及其活力:“物性”如何可能?

第四节 “道”的“弱作用力”与万物的“自发性”

第五节 自然的连续性:从宇宙到人间

第二章 “自然”概念的源流和特性考论

第一节 现实实体和物的世界:“自然”即万物和自然界

第二节 事物原本或固有的特质:“自然”即人和万物的本性

第三节 本体及其本性:“自然”与“气”、“道”和“佛”

第四节 “自然”和道、理、数及偶然、必然、因缘

第五节 非主使、非人为、非造作:“自然”即“莫为”

第六节 万物的自主活动和自己造就:“自然”即“自成”

第七节 规范、准则和境界:“自然”即“因任”、“自如”和“忘我”

第三章 根源性永恒概念:老子的作为“道”的谓词的“恒”

第一节 “道”之时间性:“道恒”的失忆及唤起

第二节 道永恒和永恒的道:“道恒”和“恒道”

第三节 与道合一:物恒久与道永恒

第四章 早期道家“一”的概念演变余论

第一节 “万物之始”和“执一无为”:《文子》中的“一”

第二节 “有一而有气”和“以一度万”:《鹖冠子》中的“一”

第三节 “造于太一”和“王者执一”:《吕氏春秋》中的“一”

第五章 杨朱的“人本主义”伦理学

第一节 人的权利和生命的价值

第二节 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最大的快乐

第三节 克服“殉名”和“殉物”

第六章 “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世界:庄子的“物之不齐论”

第一节 庄子的“差异性”世界图像

第二节 万物为什么“不齐”:事物“差异性”的根据

第三节 “以差观之”:事物的多样性和视点(“观”)

第七章 “别宥”辨正:以尹文“别形名”学说为中心的检证

第一节 “别宥”诠解之“定说”

第二节 “别”“宥”之义和“别宥”另解

第三节 “别宥”和“别海内”之“名分”

第四节 “接万物”和“别宥”

中篇

第八章 什么最值得学习和知晓:论孔子的“学道”和“知道”

第一节 什么最值得学习:“学道”

第二节 什么最值得知晓:“知道”

第三节 什么是孔子之“道”?

第九章 孔子好《易》和追寻“德义”:以帛书“易传”类文本中的“子曰”之言为中心的考论

第一节 晚年的孔子为什么好《易》?

第二节 《易》的整体特性和“德义”“道义”

第三节 《易》中卦辞的“德义”

第四节 《易》中爻辞的“德义”

第十章 孟子的伦理选择论:从“可欲”到“能”和“为”

第一节 什么是“可欲的”?

第二节 为什么是伦理选择?

第三节 人的相似性和能力:“能”和“为”

第四节 伦理实践和操练:灵修和践形

第十一章 “自我”与“他者”的相与之道:儒家关系伦理的多重图像

第一节 两个语境、文本与相与之道的表达

第二节 “我”与“他”:人应该如何相互对待?

第三节 “智者”的“相知之道”:“认识自己”与“认识他者”

第四节 “仁者”的“相爱之道”:自爱、爱人和被爱

第十二章 权力的正当性基础:早期儒家“民意论”的形态和构成

第一节 权力的起源和目的:从君主“天设说”来看

第二节 权力的运用与“合民意”(“得民心”)

第三节 公众、上天和君王的协同性:从“民意”到“天意”和“君意”

第四节 公众的意愿何在:什么构成了“民意”?

第五节 政治后果承担及反抗权

第十三章 “成就自身”的智慧:儒家的道德自主性和自我反思

第一节 儒家成就自身的智慧:人的道德自主性和自我反思

第二节 道德自主性和施于及勿施

第三节 “反求诸己”和自我检证

第四节 自我反思和无怨论、羞耻感

下篇

第十四章 圣创论的图像和形态:社会起源论的中国版本

第一节 谁是和何以能够成为创建者?

第二节 匮乏、强权和混乱的原初状态

第三节 文明、政府和国家如何被创建?

第四节 可识别性:对比中的“圣创论”

第十五章 世界公正和协同信念:中国“天下主义”精神

第一节 地理空间的广大性:天下和地上

第二节 天下的“公共性”:共有和共享

第三节 天下相爱和平等:从个人到族群

第四节 天下和文化的共同性

第五节 天下主义和“天道”“心同”“理同”

第十六章 “心灵”概念图像的多样性:出土文献中的“心”之诸说

第一节 心灵和意识的二重性:“心不胜心”和“心胜心”

第二节 心志和操习:“心无定志”、“心有志”和“习”

第三节 心的中心性和主动性:“心是谓中”和“心与天两”

第四节 心的主体性和本真性:“心曰唯”、“中心”和“慎独”

第十七章 “明同异”:中国古典语境中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共同性话语

第一节 “心同”“理同”:世界中的“共同性”

第二节 “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创造力

第三节 “同异交得”:事物同异关系的互补和相成

第四节 人的偏好和协同:“多元”与“共识”

附录一 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视野

附录二 墨子的“互惠主义”

后记

宇宙、天下和自我:早期中国的世界观是202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中江。

得书感谢您对《宇宙、天下和自我:早期中国的世界观》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