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年第2辑总第15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年第2辑总第15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办。《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15辑,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与阐发,多维度地分析了唯物史观、人类解放、历史规律、合力论、文化批判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农业合作等思想理论,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话语转换和理论创新问题,总结哲学大众化的新成果,积极探寻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与制度建设。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本辑特稿

真信马克思主义 坚信马克思主义

一 要坚定不移地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二 时代没有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

三 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高马克思主义指导科研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晚年恩格斯哲学经典文本的历史语境

一 晚年恩格斯书写哲学文本的时代条件

二 晚年恩格斯哲学文本与国际工人运动

三 晚年恩格斯哲学文本与苏联哲学教科书

多重面向中的马克思

一 思辨哲学与唯物主义方法

二 人本主义、自我意识哲学和无产阶级

三 实践——马克思的新面向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新唯物主义问题

唯物史观和个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历史规律观的辩证解读

一 马克思的普罗米修斯之光

二 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

三 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

四 历史发展的进步与代价

五 历史规律与历史预测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的政治哲学主题

一 从宗教到政治的主题转换

二 政治国家的本质

三 政治批判与现代社会

马克思对施蒂纳形而上学批判的批判

从经济决定论到综合决定论

一 经济并非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二 社会发展是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总的合力”中实现的

三 克服“过分看重经济方面”的偏差而坚持社会全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启示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农业合作化思想

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强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领功能

一 自觉反思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的价值复杂性

二 积极开展对当代中国思想和实践的合理性批判

三 积极预见天下大势和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

一 艾思奇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开创性贡献

二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三部曲

三 关键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试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转换

一 从“世界革命”一般图景到“中国革命”具体图景

二 对苏联20~30年代哲学的话语转换而非范式转换

三 毛泽东哲学的现代意蕴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状况调研报告

一 近十年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状况

二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总体态势基本判断

三 近十年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成就

四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原因

五 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思路和建议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

“中国梦”的价值意蕴及其对现代性历史构造的认同与超越

一 “中国梦”的价值意蕴

二 “中国梦”的现代性历史构造

三 “中国梦”的文明超越指向

从以“对象性化育”方式为主到以“主体内生”方式为主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方式转换何以可能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方式转换如何可能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价值维度探析

一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前提批判

二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价值立场

三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价值旨归

制度伦理研究述评:论域聚焦到范式转换

一 制度伦理兴起的时代背景

二 制度伦理的本质与内涵

三 制度伦理与个体道德的关系

四 制度伦理与道德建设

五 马克思主义制度伦理思想

六 制度伦理的实践维度

七 制度伦理的价值诉求

八 制度伦理的评价

九 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伦理基础

十 优良秩序形成的制度伦理向度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从尼采到马尔库塞:理性的吊诡

阿尔都塞对恩格斯晚年书信中思想的批评

一 恩格斯晚年书信中的主要思想

二 阿尔都塞对恩格斯的批评

三 对国内学界的相关争论的反思

斯维塔克文化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一 斯维塔克对欧洲文化精神的反思

二 文化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三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

启蒙视野中的马克思唯物史观

一 自然概念及其古希腊含义

二 启蒙运动及其难题

三 自由的存在

四 历史实践

从人的道德教化到人的全面发展

哲学创作与评论

写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群众观》的三点体会

一 深入理解命题的历史内涵是写作的前提

二 找准“入手处”是讲好讲活命题故事的基础

三 问题意识和对话形式是使作品出浅入深的重要环节

生活永远是哲学的源头活水

哲学何为

紧紧把握时代精神的脉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稿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年第2辑总第15辑)是2015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年第2辑总第15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9辑) 电子书
本刊原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2019年《论丛》改版为集刊,每年出版发行两辑,栏目重新进行精心设计,本辑为第9辑,主题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总第2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主办刊物,本册是总第2期。
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电子书
本书对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了梳理和阐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八辑) 电子书
本刊原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由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组织、筹划、编著。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2014)(世界宗教研究丛书) 电子书
收录2014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领域里具有代表性的原创论文二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