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探讨了快速的社会变迁下人们心理状态的改变。
内容简介
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中,文化与社会变迁使人们的心理状态发生很大改变。本书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专题将探究在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语境中,人们特有的心理及行为机制。书中收录的八篇论文多采用实证研究范式,内容涵盖较为丰富的研究领域,包括人们在不同文化混搭情境中地位感知对创造力的影响、文化价值观与族群关系认知、文化适应过程、文化排斥反应、政治参与效能感、文化规范与权威认同等主题。
作者简介
作者杨宜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理事长(2010-2014),《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主编。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与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编辑委员会
主编简介
本辑特约主编简介
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与现实中国社会的发展
一 文化混搭心理研究:对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之回应
二 本辑内容概要:关注中国社会问题的文化混搭心理研究
三 结语
地位阶层认知与群际接触中的文化混搭心理
文化混搭条件下的地位感知对弱势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
引言
一 理论综述与研究概览
二 研究1:女性在位置分配任务中的地位感知和创造力的相关关系
三 研究2:性别混搭条件下的地位感知对女性创造力的影响
四 研究3:国家地位感知对中国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及自我构念的调节作用
五 研究4:群体归属需求在国家地位感知和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六 讨论与结论
外群体知觉与文化依恋:民族本质论的中介作用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汉语二语者文化混搭性及文化适应的情感特征、影响与缓冲机制
一 引言
二 研究背景与假设
三 研究1:突发心理适应危机事件的个案分析
四 研究2:文化适应的群体特征与压力根源调查
五 研究3:文化适应压力的缓解与影响
六 讨论
多元文化经验增强外文化排斥反应?——开放性和本文化认同的作用
一 引言
二 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流动儿童的双重文化适应与心理适应:家庭功能的中介作用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
传统-现代文化混搭心理研究
当传统遇到现代:文化排斥效应对老字号现代化的影响
一 引言
二 文献回顾和假设
三 实验一:老字号——文化标志性品牌
四 实验二:老字号延伸至现代品类
五 实验三:老字号遇见现代价值观广告
六 结论与讨论
群己关系视角下社会个体化对政治认知及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二 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
三 结果分析
四 结论与讨论
儒家伦理、国家民族观与权威认同的危机
一 导论
二 儒家伦理中的权威观
三 国家民族观的权威观
四 危机与融合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2辑)是201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杨宜音。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2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