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2辑)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2辑)

立即阅读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本书探讨了快速的社会变迁下人们心理状态的改变。

内容简介

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中,文化与社会变迁使人们的心理状态发生很大改变。本书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专题将探究在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语境中,人们特有的心理及行为机制。书中收录的八篇论文多采用实证研究范式,内容涵盖较为丰富的研究领域,包括人们在不同文化混搭情境中地位感知对创造力的影响、文化价值观与族群关系认知、文化适应过程、文化排斥反应、政治参与效能感、文化规范与权威认同等主题。

作者简介

作者杨宜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理事长(2010-2014),《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主编。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与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编辑委员会

主编简介

本辑特约主编简介

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与现实中国社会的发展

一 文化混搭心理研究:对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之回应

二 本辑内容概要:关注中国社会问题的文化混搭心理研究

三 结语

地位阶层认知与群际接触中的文化混搭心理

文化混搭条件下的地位感知对弱势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

引言

一 理论综述与研究概览

二 研究1:女性在位置分配任务中的地位感知和创造力的相关关系

三 研究2:性别混搭条件下的地位感知对女性创造力的影响

四 研究3:国家地位感知对中国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及自我构念的调节作用

五 研究4:群体归属需求在国家地位感知和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六 讨论与结论

外群体知觉与文化依恋:民族本质论的中介作用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汉语二语者文化混搭性及文化适应的情感特征、影响与缓冲机制

一 引言

二 研究背景与假设

三 研究1:突发心理适应危机事件的个案分析

四 研究2:文化适应的群体特征与压力根源调查

五 研究3:文化适应压力的缓解与影响

六 讨论

多元文化经验增强外文化排斥反应?——开放性和本文化认同的作用

一 引言

二 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流动儿童的双重文化适应与心理适应:家庭功能的中介作用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

传统-现代文化混搭心理研究

当传统遇到现代:文化排斥效应对老字号现代化的影响

一 引言

二 文献回顾和假设

三 实验一:老字号——文化标志性品牌

四 实验二:老字号延伸至现代品类

五 实验三:老字号遇见现代价值观广告

六 结论与讨论

群己关系视角下社会个体化对政治认知及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二 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

三 结果分析

四 结论与讨论

儒家伦理、国家民族观与权威认同的危机

一 导论

二 儒家伦理中的权威观

三 国家民族观的权威观

四 危机与融合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2辑)是201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杨宜音。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2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涟漪效应:微小行为的巨大影响力 电子书
“助推”的零基础商业化应用,用行为科学改善你周围的世界。
家庭与性别评论(第8辑)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的集刊之一,展示了海内外围绕家庭与性别领域相关专题的多样化视角和最新成果。本书为集刊第8辑。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第4辑) 电子书
本书探讨了女性和性别平等、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等社会话题。
社会的细节 电子书
本书是有关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文章合集,体现了作者对于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现象的关注与思考,内容包括社会与社会建设、社会工作、农村发展、劳工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宗祠与宗教文化等。书中许多文章是从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的细节入手,特别关注社会组织的文化建设,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功能;还有多篇文章是专为非学术报刊所撰写,带有较强的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的色彩,有助于读者认识复杂的人类社会。
从青年到成年:社会转型、阶层分化与城市成年轨迹 电子书
本书以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对50后、60后、70后和80后成年轨迹的比较,讨论自改革开放以来成年轨迹的变化,关注成年轨迹的阶层分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