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近代史研究:国内一流学术期刊,见证中国学术发展。
内容简介
《近代史研究》创刊于改革开放初的1979年,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专业学术期刊,在业内享有良高声誉,在各种期刊评价体系中均名列前茅。这个刊物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当代学术的恢复和发展,也折射了一个时代的进步与成就。在其40年的发展历程中,《近代史研究》一贯严肃认真,精益求精,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并见证了数代学者的成长。作为一份重要的学术期刊,《近代史研究》以其对理论和方法论的重视和专业研究的精深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面貌、走向、风格都有一定影响。《近代史研究》40年文存五卷本,精选自期刊成立初1979年到2017年40年间共100余篇优秀论文,这些论文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历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展现了我国近代史学人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做出的贡献。本卷为第五卷,时间节点2011-2017年。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晚清的“共和”表述
一 西方共和传统的名与实
二 初识共和:实与名的脱节
三 共和输入:名与实的对接
四 共和落地:实与名的疏离
五 结语
北洋时期的政治分立与司法统一
一 司法部对各省司法人员的任免奖惩
二 司法部对各省诉讼的督饬
三 大理院对各省案件的审理
四 司法系统的维持与断裂
五 结论
章太炎在台湾与明治日本思想的初遇
引论
《答学究》的缘起、依据及相关拥康佚文
《书〈原君〉篇后》与《谋臣论》的两种儒学伦理
围绕《客帝论》的争论与中日近代政治图景的异同
余论
“私产”抑或“国宝”:民国初年清室古物的处置与保存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小结
清帝逊位与“五族共和”
一 “主权”与“统治权”:作为立论基础的概念辨析
二 “禅让”抑“逼宫”:清帝降诏退位的政治背景
三 革命与法统:清帝“授权”说辨析
四 主权与疆域:政制转型与多民族国家的维持
五 主权与邦交:中华民国的外部“合法性”问题
六 结语
太平天国史观的历史语境解构
一 太平天国的“民族革命”想象
二 20世纪30年代的“曾国藩热”
三 国民党与洪杨、曾胡之间的复杂纠葛
从本土资源建树社会文化史理论
一 走上人文学科前沿的社会文化史
二 从生活日用中提升中国理念
三 礼俗互动是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特色
近代中国“道”的转化
一 “道一而已”乎?
二 转向“道出于二”
三 往“道通为一”的再转向
四 近代道的时段化
五 中西文化的竞存与融通
六 余论
蒋介石与政学系
为什么叫政学系?
蒋介石为什么要用政学系?
政学系都有些什么人?
政学系是如何控制政权的?
政学系与CC系、黄埔系
结语
清末革命团体与秘密会党:以同盟会武装起义为主
绪论
一 武装起义的开端与经过:从黄冈起义到防城起义
二 孙中山对武装起义的“原计划”
三 武装起义的接连爆发:从镇南关起义到河口起义
四 武装起义各参与组织之相互关系
五 从革命宣传品看武装起义性质
结论
1905—1909年日本调查“间岛”归属问题的内幕
前言
一 对“间岛”假定区域的调查及长白山踏查活动
二 中井喜太郎和内藤湖南对“间岛”归属问题的文献研究
三 外务省出台对清谈判策略及《间岛协约》的签订
小结
“新党”抑或“逆党”
一 变法视野下的“康党”
二 政变后的“康党”:从“逆党”到“新党”
三 结语
一战爆发后中国的中立问题
一
二
三
结论
国民革命时期宋子文与孙中山、蒋介石关系之比较研究
一
二
三
“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
一
二
三
抗战初期中共军事发展方针变动的史实考析
一 关于李法卿材料的可信度问题
二 洛川会议前毛泽东军事上关注的重心是什么?
三 毛泽东洛川会议报告及发言主要谈了些什么?
四 主力出动后毛泽东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五 平型关战斗后毛泽东的军事设想是怎样的?
六 太原失守前后毛泽东军事方针有何变化?
结语
八大胡同与北京城的空间关系
一 “旗汉分住”与北京“花街”区域的形成
二 清末和民国时期北京的妓院与妓女
三 特殊的都城空间
四 结语
苏维埃革命:从宣传口号到行动纲领
一 莫斯科的争论与创建苏维埃方针的确定
二 暴动计划实施与县级苏维埃政权的创建
三 城市暴动:广州苏维埃的标志性意义
四 红色政权理论与新道路的求索
结语
若即若离:战后中朝两党关系的初步形成(1945—1950)
一 东北内战时期朝鲜提供的援助
二 革命与民族认同问题的纠葛
三 中共解决东北朝鲜人问题的方针
从龙王庙到水管所
一 拆庙建所:一个国家与信仰关系的隐喻
二 从祈雨圣地到配套工程:明初至清中叶河西走廊龙王庙的修建
三 “庙”的凸显与“龙王”的淡出:清中叶河西走廊龙王庙系统的变化
四 从“龙神其寝”到“毛主席就是活龙王”:龙王庙的近代命运
五 结论
民族主义的再发现:抗战时期中国朝野对“中华民族”的讨论
一 前言
二 从国民性、民族性、民族主义理解战时中国:日本学者的观点
三 被翻译的民族主义:米内山庸夫与柳濑正梦
四 抗战时知识分子有关“中华民族”之讨论:以历史学家为中心
五 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之民族观及其争议
六 结论
六届四中全会与罗章龙另立中央
一 反对派初步形成,中共中央持续压制
二 党内民主爆发,反对派争领导权
三 六届四中全会与罗章龙等的分裂活动
四 罗章龙等成立“非常委员会”及其对各地影响
五 余论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复南海诸岛主权述论
一 国民政府收复南海诸岛的擘划
二 新南群岛名称与位置之确认
三 国民政府接收南海诸岛之军事准备
四 国民政府接收南海诸岛
五 国民政府对西、南沙群岛之岛礁建设与命名
六 南海诸岛范围及主权之确定与公布
七 余论
辛亥祭奠的死亡表达
一 黄花岗的骷髅符号
二 潘达微的骷髅情结
三 骷髅符号的思想资源
四 骷髅、死亡与革命
五 意义之网中的个人创作
六 “骷髅黄花”的符号建构
1930—1931年主力红军整编的源起、规划与实践
一 红军统一整编前的基本类型
二 中央对红军整编的规划
三 主力红军整编的实践形态之一:中央苏区
四 主力红军整编的实践形态之二:湘鄂西苏区与鄂豫皖苏区
五 结语
集中化地方主义与近代国家建设
一 军阀竞争中的财政与军事
二 为何广东国民党势力胜出
三 比较分析:从区域到全国的建国路径
编后记
近代史研究40年文存2013—2018年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近代史研究》编辑部。
得书感谢您对《近代史研究40年文存2013—2018年》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